微电影的发展和微电影导演的职能转换
论文摘要:微电影的蓬勃发展带来更多的人参与到拍摄微电影的道路上来。
本文通过对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分析,以及探讨微电影中导演的角色定位及职能转换,来深刻了解微电影这一新兴事物对于电影行业的发展和导演事业的影响。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人人都是导演”的时代,已经来临……
关键字:微电影导演职能转换
在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里,微小说、微博、微电影、微信等一系列新型事物涌现在我们面前。
成本低廉、传播速度迅速、耗时短、能快速表达作者意志成为了它们的共同特点。
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微电影的发展对现代导演的职能转换起到怎样的作用。
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至今,学术及社会对于微电影并没有极为精确的定义。
但是从直觉上,我们能理解微电影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微”,即它的影片时间极短,相比较传统电影两到三个小时,微电影影片时长明显短于电影,普遍以5到30分之内为限;而它的拍摄技法则和传统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然而微电影的产生并不是先拥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概念之后才诞生的,微电影的滥觞现已不可考,也因人们对微电影的定义差别而有所区分。
不过,在大部分的文章中,第一部真正意义被称作微电影的短片,就是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
而在2010年以前,人们普遍将微电影称作实拍剧情片、动画剧情片、学生剧情片作业、网络视频。
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6)、筷子兄弟的《老男孩》(2010),再到天使投资人甘健出品的短片《我爸》(2012)《线索》(2013)及现今如遍地开花般的微电影,微电影始终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呈现给观众。
它始终以网络及移动终端作为其传播媒介,它制作成本及周期普遍少于传统电影。
而依托各大网络视频网站巨大的点击流量这一新的传播途径,一部成功的微电影能够因此而迅速广泛地传播。
我们可以看出来,微电影的起源便由于它极为符合当今人们碎片化和高节奏的生活,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及希望的心理调节,它始终离不开“贴近观众生活、走在时代前沿”这条主旋律,而这便是一部微电影成功的秘诀。
微电影的出现与发展无疑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
正是新媒体形态的改变,才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现今的微电影根据它的投资成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真正由草根民众自发拍摄制作,直接以抒发个人情怀,或仅仅娱乐大众为出发点,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鸟笼山剿匪记》等都属于此类。
第二类则是由大量资本介入,以广告主和视频制作机构合作将广告产品或服务与视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呈现;或者一些世界知名导演亲自操刀,来表达一些自己在传统电影上无法表达的想法和观念(如由于与传统制片方意见不和,而无法实现的理念)。
显而易见,似乎第二类微电影在市场营销方面极易击败第一类。
然而实际市场上,依然有很多草根电影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微电影刚进入一个行业发展的初期,我们还很难预料它的前景。
不过一个成功的媒体方式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盈利模式来支撑它,那么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这样的前景:微电影将发展成为传统电影的巨大补充,它将由专业化的团队进行制作,通过一种合理的营销方式,在人们的网络及移动终端呈现出来。
而普通的草根民众可以依托一个低成本的微电影平台,逐步优胜劣汰,将诞生一批“淘宝店主式”有固定受众的导演。
然而微电影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它至今没有有效的宣传推广方式,由于它没有传统电影的电影院、电视台等传统运营商,它只能依托网络平台,听任观众的喜好。
其次,它也没有成功的盈利模式,它没有传统电影的电影门票收入和延伸产品收入,有限的点击率仅能带来寥
寥无几的广告收益或网络点击观看费用。
最后,由于它的成本少、门槛低,它的平均质量也大打折扣,听任网络观众的喜好,也极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但是,归根结底,微电影任然以它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宣告“草根媒体”时代的到来,甚至我们可以有理由期待从“人人看电影”到“人人做电影”的转换。
微电影导演的职能转换
在分析微电影导演的职能转换,我们离不开导演资本的三要素的描述,即导演的创意能力、导演的组织能力、导演自有资本构成与影片控制权的关系。
导演的创意能力是导演最关键的能力,是导演发现或掌握了有关某部电影的获益机会的稀缺信息和知识,该信息和知识被统称为电影创意。
虽然在传统电影里,知名导演的创意能力非常强,然而他不得不面临多方的压力,包括制片方、市场效应甚至大牌演员的苛求等,这都或多或少使得他的创意能力大打折扣。
然而在微电影导演里面,虽然导演也受到一定制约,然而由于成本低廉,创作团队规模小,制作周期短等因素,微电影导演在发挥自身想法和理念上面远远优于传统电影导演。
而这是否表明微电影导演的创意能力就不重要了呢?实际上,微电影对于导演的创意能力更高了。
由于传统电影的时长很长,情节可以略显放松。
而微电影由于时间短,表达的主题单一,这就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剧本和导演的创意能力。
更何况,由于网络平台上微电影的数量多如牛毛,这就对导演的创意能力要求更加苛刻。
只有具备了充分的电影组织实施才能的人才可能成为导演,这种才能可以称之为电影要素的整合能力或组织能力,也就是导演的组织能力。
由于微电影的创作团队规模普遍比传统电影的要小,故而微电影对于导演的组织能力并不高。
然而微电影在促进草根导演向真正导演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练兵作用。
大部分优秀的知名导演,一开始也是从短片开始迈向导演之路的。
故而微电影成为了有志于成为导演的人很好的平台。
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将有一大批知名导演曾经都是从拍微电影起步的。
导演自有资本在电影投资总资本中所占的比率作为导演融资基础的条件,当然导演不一定非要投入资本。
一般来讲,导演对影片的控制权与投资额度成反比,成本越低的电影,导演的决策力更大;相反,成本越高,导演受投资方制约程度越大,但这种受制约程度是可变的,它跟导演资本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微电影投资成本小的特点,在很大方面,它可以完全用导演本身自己投资拍摄,甚至自拍自导自演。
随着电影市场受众的观影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电影)和传播技术的进步(电影正通过O2O模式,即线上至线下的联合营销方式),我们把新时期微电影导演的职能转换归为以下特征:
1. 微电影导演既能继承传统电影技艺又能掌握当代网络技术。
微电影导演除了具备把电影文学剧本的文字形象通过电影的蒙太奇手段,转换为视觉和听觉结合的银幕形象的传统能力外,对网络新技术的了解和驾驭能力也是微电影导演的必备素质。
例如网络平台的微电影普遍在清晰度上低于传统电影,影片尺寸也不同,不同电影观众的电脑屏幕也有所不同,故而在表达一些场景时,应该考虑到是否能在网络平台令观众知晓。
部分微电影导演也往往承担了技术支持的工作。
故而微电影导演除了了解新电影制作软件等新技术,还要具备创新意识,追求创新视觉效果。
在对电影技术的把握当中,认识技术背后所带来的种种观念的改变。
2.运作网络宣传是微电影导演的一门新课程。
如何运用网络媒体推力达到宣传的目的,增加关注度,培养观众群。
3.有丰富阅历是微电影导演自生修养的要求。
阅历多、实践经验丰富的导演能拍摄出对社会、人生有所理解的片子。
凡成功导演是以多重身份参与到影片的拍摄中,在创作中能深入独到地把握主题内涵,从而追求创作的多元文化和思想深度。
4.加强微电影导演资本构成三要素的累积。
在导演创意能力、导演组织能力、导演自有资本三方面进行相关的能量储备,便能确保在剧中的核心创意地位和获得更多的拍片机会。
根据今天的行业体制、市场形势、竞争机制和交流平台的种种规定性,当代导演需要具备从剧本的理解和创作、影视技术、商业协作、影视周边运筹、艺术创作等多向度的经验与能力。
“时势造英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时代都会有成功记录并创造时代影像的导演。
参考文献:
1、张超,《浅谈微电影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趋势》,《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5期
2、洪长晖,《微电影的成长及其悖论》,《新媒体研究》,2011年第12期
3、王霞,《微电影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电影评介》,201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