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植物分类学基础及(栽培)植物命名
植物分类学基础及(栽培)植物命名
一、植物分类简史
在我国古代也不乏这方面的 学者和著作,其中以明代的
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清代的 吴其濬(浚)《植物名实图考》 最著称。
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形态特 征的差异,也没有考察彼此
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仅
就一二个特点或应用价值进
行分类。此种分类法,称为 人为的分类系统(artificial system)。
他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卷》园林部分,对建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 贡献;他八十年代参加编制《中国技术政策、城乡建设》 中城市绿化和公园部分的撰写工作,获得了"国家技术政 策研究重要贡献奖"。
二、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植物系统的建立,必须经过一定的步骤: • 首先需将性质相近的植物进行分门别类; • 然后寻找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亲缘
园林植物学基础
植物分类学基础及(栽培)植 物命名法规
一、植物分类简史
• 人类对植物界的研究和 认识,有一段漫长的历 史。
在欧洲,早在公元前300 年,古希腊的本草学家 和植物学家 Theophrastus便开始根 据植物的经济用途或生 长习性,对它们进行分 门别类。后人称之为 “植物学之父”
Theophrastus(371-286 BC)
• 四十多年来,孟院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成果卓著。 他编写的专著《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 《风景园林工程》在园林领域影响深远,此外, 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城市规划·园林 卷》,《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建筑设计资 料集》等重要著作的编写工作。
• 汪菊渊 • 中国园林(造园)专业的创始人,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第一
➢后来,多名法被双名法(binomial system) 所代替。现代植物的种名,即世界通用的 科学名称的命名,都是采用双名法。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双名法是由瑞典植物 分类学大师林奈创立 的。
➢1753年,林奈的巨著 《植物种志》 (“Species Plantarum”) 便采用了双名法。
Ch. Darwin (1809-1882)
一、植物分类简史
• 几个主要的系统为:德国的艾希勒系统和恩 格勒系统、英国的哈钦松系统、前苏联塔 赫他间系统、美国柯朗奎斯特系统等。
• 自然分类系统(natural system)则应利用现 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 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和植物 生态学等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界自然 演化过程和彼此间亲缘关系。
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 所谓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 起名字,每一种植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 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 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加词;第三个词是命 名人。因此,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是一 个完整学名的写法。
• 另外还有同名异物现象,例如我国叫“白头翁” 的植物就有10多种,其实它们是分别属于毛茛 科、蔷薇科等不同科、属的植物。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植物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对创立世界通用的植 物命名法问题进行探索:
➢在18世纪中叶以前曾采用过多名法,用一 系列的词来描述一种植物,因而显得非常 烦琐;
(2)表示方位如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东 方的);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3)表示用途如山茱萸 Macrocarpium officinale (药用的);芋Colocasia esculenta(可食的)。
(4)表示生态习性或生长季节如葎草 Humulus scandens(攀援的);小 麦Triticum aestivum(夏季的)。
• 例如银杏的种名为 Ginkgo biloba 植物的属名和种加词,都有其含义和来源以及具 体规定:
1.属名一般采用拉丁文的名词,书写时第一个字母 一律大写。属名的来源,简述如下:
(1)以古老的拉丁文名字命名。如Rosa蔷薇属、 Pinus松属等;
(2)以古希腊文名字命名。如Oryza稻属等; (3)根据植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命名。如Polygonum
(12)采用加前缀或后缀而组成属名。如Pseudolarix 金钱松属,是在Larix落叶松属前加前缀pseudo-(假 的)而成;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2.种加词 种加词大多为形容词,少数为名 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种加词的来源 如下:
(1) 形容植物体各器官的形态特征、大小、 颜色和气味等。如小叶石楠Photinia parvifolia(小叶的);银白杨Populus alba (白色的)。
李时珍(1518-1593) 《本草纲目》
一、植物分类简史
1737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 的观察,以花的特征为依据, 整理出了自然系统(局限性)。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 源》,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 即任何生物有它的起源、进化 和发展的过程,物种是变化发 展的,各类生物间有或近或远 的亲缘关系。
蓼属,poly-用于复合词,示“许多”,gonum示 “膝”,意指茎具很多膨大的节;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4)根据颜色、气味命名。 如leucobryum白发藓属, leuco-用于复合词,示 “白色”,bryon示 “苔藓”,意指叶多 呈白色;
(5)根据植物体含有某种化合物命名。如Saccharum甘 蔗属,sacchar示“糖”,意指茎秆含糖;
• 撰有《中国梅花的研究》等论文,著有 《巴山蜀水记梅花》,合编有《园林花 卉》,编著有《中国十大名花》、《梅 花与园林》,主编《中国梅花品种图 志》。
• 孟兆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 设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园 林绿化顾问组组长,北京园林学会副理事长,99 昆明世博会最高评审团专家,韩国庆熙大学设计 研究员客座研究员。
(
)
地 木 耳 蓝 藻 门
发菜(蓝藻门)
海 带 褐 藻 门
紫菜(红藻门)
(
)
二、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9.细菌门(Bacteriophyta); 10.粘菌门(Myxomycophyta); 11.真菌门(Eumycophyta); 12.地衣门(Lichens); 13.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14.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15.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16.被子植物门(Augiospermae)。 • 裸子植物门与被子植物门均系以种子进行繁殖的,
(9)根据植物产地命名。如 Taiwania台湾杉属;
(10)以神话或文字游戏来命名。 如Narcissus水仙属,为希腊 神话中的美少年,因扑捉自 己水中的倒影而落水溺死, 死后变为水仙;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11)以原产地或产区的方言或土名 经拉丁化而成。如Ginkgo银杏 属,来自日本称银杏为金果的 译音经拉丁化而成。
曾呈奎(1909-2005) 中国藻类植物研究奠基人
魏江春 中国地衣植物研究奠基人
秦仁昌 (1898-1986) 中国蕨类植物学奠基人
陈邦杰 (1907-1970) 中国苔藓植物奠基人
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钱崇澍 (1883-1965)
陈焕镛
(1890-1971)
胡先骕 (1894-1968)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二)植物命名法
• 每种植物都有它自己的名称。同一种植物在不同 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往往有不同的 叫法。例如番茄,在我国南方称番茄,北方称西 红柿,英语称tomato;又如马铃薯,在我国南 方称洋山芋(或洋芋),北方称土豆;英语称 potato;
• 所有这些名称都是地方名或俗名,这种现象称为 同物异名。
• 陈俊愉,园林植物学家。安徽安庆人。 194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1 943年获该校园艺研究部农学硕士学 位。1950年获丹麦皇家农业大学理 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
• 历任武汉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华中农学 院教授、园艺系副主任,北京林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兼园林系主任,中国 园林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梅花腊 梅协会会长,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 员。从事园林植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对 梅花的起源、品种分类和引种驯化研究 尤深,被誉为“梅花专家”。
关系); • 再根据其关系的密切程度,加以排列,这
样就可以从系统中看出整个植物界,或是 某一门类植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就整个植物界而言,通常将其分为16个门,它们 是:
1.裸藻门(Euglenophyta); 2.绿藻门(Chlorophyta); 3.轮藻门(Charophyta); 4.金藻门(Chrysophyta); 5.甲藻门(Pyrrophyta); 6.褐藻门(Phaeophyta); 7.红藻门(Rhodophyta); 8.蓝藻门(Cyanophyta);
因此,又将它们合并为1个门,即种子植物门 (Spermatophyta)。
银耳(真菌门)
灵芝(真菌门)
芒萁(蕨类植物门)
Marchantia sp.(苔藓植物门)
二、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一)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 植物的分类可分为门、纲、目、科、属、种等阶
层(等级)。有时在各个阶层之下分别加入亚门、 亚纲、亚目、亚科、族、亚族、亚属、亚种等阶 层,每一阶层都有相应的拉丁词和一定的词尾。
• 如向日葵: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菊目-(菊亚目)-菊科(向日葵族)-向日葵属-向日葵
三、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