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试题库试卷9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试题库试卷9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试题库试卷9试卷一客观题(60分)一、单选题(请把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30分)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濒临(pín)圭臬(guīniâ)句读(dú) 戚戚(qī)B.不谙(ān)袅娜(niăo nuó)祠堂(cí)贮藏(zhù)C.记载(zǎi)透露(lòu) 横亘(gèn) 忖度(duó)D.敕造(chì)罥烟眉(juàn)宫绦(tāo)戏谑(nuè)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错勘(kān)斟酌(zhēn)难堪(kān) 湛湛青天(zhàn)B.暑气喧(xuān)着陆(zhuó) 罪愆(yǎn)前合后偃(yǎn)C.甘霖(lín) 变徵(zhēng)埋怨(mái)摘星揽月(lǎn)D.提防(tí)殡葬(bīn)邹衍(zhóu)亢(kēng)旱三年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但愿长醉不愿醒但愿:只希望B.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应当C.斗酒十千恣欢谑欢谑:欢乐,调笑D.人生得意须尽欢得意:高兴的样子4.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濒临默契转徙精疲力竭B.沮丧熹微悯然恍然大悟C.眩耀槲树嘈杂强驽之末D.肿胀僵持阿谀油尽灯枯5.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顶力相助粘惹撕混轩俊B.呕哑嘲哳璀灿暮蔼内帏C.钟鼓撰玉牍职翠幄庑门D.功名利碌宫绦盘螭璎珞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月亮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②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③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渐渐阵阵密密照B.渐渐缕缕密密泻C.已经阵阵紧紧照D.已经缕缕紧紧泻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________,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________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________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________他这种觉解。

A.理解遵守习惯给以B.了解遵循习惯给予C.了解遵守习性给以D.理解遵循习性给予8.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所做的各种事,动机都是利己的,不管大家怎样评说,他还是觉得心安理得。

B.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都不可同日而语。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成为一个自强不息民族的必然选择。

D.初春,乍暖还寒。

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的时候,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B.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C.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对其某些方面的喜爱,某些方面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的风格。

D.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据我的愚见,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9.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A.贵校师生十分热情地请我作报告,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光临,我很受感动。

B.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请您留步,恕不远送了。

C.阁下能光临寒舍,真使蓬荜生辉,我感到十分荣幸。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括号内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她倒总能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有用()我说。

A. ,、,。

B. 。

,!C. ,、。

“!”D. 。

“!”11.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B.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C.我立即想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D.“看呀,”他说:“这里有点东西给你。

”12.关于课文《善良》,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善良》是一篇随笔,文体是议论文。

B.“我喜欢善良。

我不喜欢凶恶”这句话是《善良》一文的中心论点。

C.《善良》按照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论证。

D.“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老子》。

13.下面句子与运用的修辞对应不正确的一句是()A.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

(反问)B.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

(排比)C.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

(比拟)D.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比喻)14.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B.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吗?凶恶不是已经披尽迷彩服了吗?——拟人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比喻15.下列连线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16.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一项是()A.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B.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C.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7.作家、作品、体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雨巷》——诗歌B.曹禺——《雷雨》——小说C.关汉卿——《窦娥冤》——戏剧D.朱自清——《荷塘月色》——散文18.下列句中划线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风韵)C.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妻子)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19.选出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20.下列对文学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红高梁》等。

B.豪放派、简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是苏轼、柳永等。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D.《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一般说来,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B.说明文按不同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物说明文,一类是事理说明文。

C.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主要是驳论据、驳论证。

D.叙事要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22.下列文体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感情色彩上看,词语可以分为贬义、褒义、中性三种。

B.介绍工艺流程一般按照工序的先后顺序逐一进行介绍,突出每个步骤的操作要求。

C.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D.启事不用遵循“一事一文”的原则。

23.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古之学者必有师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暮去朝来颜色故24.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 B.径须沽取对君酌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25.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A.吾从而师之(省略句)B.不拘于时(被动句)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26.《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写林黛玉来到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是因为()A.贾府是贵族世家,讲究礼节,且等级制度森严。

B.她自觉出身低微,不如贾家高贵,有自卑心理。

C.她有寄人篱下之感,又极自尊,敏感多疑,所以小心谨慎。

D.林黛玉初进贾府,人地生疏,自然时时处处留心在意。

27.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嘈嘈”形容弹奏声音浊杂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声音轻细且急促。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28.下面对课文的说明和分析,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A.《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我国探索航天科技的艰难历程。

B.《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篇游记散文,写的是他瞻仰托尔斯泰墓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C.《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文。

D.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中篇小说,女主人公是天保。

29.对《将进酒》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李白借饮酒放歌一吐胸中理想难以实现的郁闷,其中所显示的超凡脱俗、鄙薄富贵的精神气质,反映出李白独特人格魅力。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

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30.文中引用诗词典故,下列对其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明代徐勃的一首《咏荔枝膜》,是为了进一步印证白居易所言“膜如此绡”的正确性。

B.作者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既从侧面写出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含有凭吊古代和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意味。

C.作者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既有助于说明荔枝的有关特征,又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D.作者引用《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中有关荔枝大小的内容,意在表明自己博学多识,是有关荔枝种植方面的专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