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微格试讲《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微格试讲《平均数》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小棒、小圆片
教学过程
环 节
设计
教学内容
时间
分配
新 课 引 入
情境
引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隔壁班互帮互助小组在 “环保小卫士” 活动中做 环保的信息。
探究 计算 方法
2.探究计算方法
师:“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有没有同学能帮老师回忆一下 平均分的知识?”
学生:“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师:“那么平均收集瓶子的个数可否也用此思路解决?小组继续讨论 这个问题吧。”
学生讨论出结果:平均每人收集矿泉水瓶个数相同,总数固定不变, 也就是对四个人总矿泉水瓶数进行平均分。所以用所有的矿泉水瓶总数 除以人 数就得 到该 小组平均 每个人 搜集 多少个矿 泉水瓶 。列 式为(14+12+11+15)÷4=13(个)
内江师范学院
授课教案
课 题 《平均数》
系别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2017级9班
姓名李 缘 录
学号20171240149
指导教师 季 晓 华
2020
课题
《平均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课时班级 四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 求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通过观察和讨论, 体会平均数 的意义和作用。
平均水深 1.2 米,不代表实际水深, 可能比 1.2 米深也可能浅于 1.2 米,所以可能会有危险。
分钟
钟
1
小 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知道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也可以先求和再除 以个数的方法计算。”
学生:“学到了平均数代表数据平均水平,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能用到 平均数。”
的结果了。想一想,移多补少的方法能解决所有求平均数的问题吗?” 师:“如果我们知道全班同学的身高, 想知道平均每个人的身高是多 少,还能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不能用移多补少法,身高没办法移动。” 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真棒,那么会不会有一种方法可以计算平 均数呢?我们接着再一起探究下去吧。”
2分 钟
30秒
作 业
1.课下算一算你们学习小组的平均身高。
2.找一找生活中的例子,哪里还用到了平均数的知识。
30秒
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把每一个数相加求和, 再用总 和除以数的个数,由此得到平均数。”
2分 钟
巩固练习
1、有5个同样的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 6厘米、5 厘米、4 厘米、
3厘米、2厘米,这五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6+5+4+3+2)÷5=4 (厘米)
2、小明身高 1.3 米,他去平均水深 1.2 米的泳池游泳,安全吗?为 什么?
师:“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人分别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分别是14个、12 个、11 个
和15个。”
师:“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该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评价学生的 问题很有探讨价值, 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随即引入课题——平均 数。
分钟
钟
1
讲 授 新 课
师:“解释得十分清晰明了,列式和计算结果也很准确,这里的13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均数。”
3分 钟
总结
升华
3.总结升华 师:“那么平均数是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吗?是小兰实际收集的 瓶子数吗?是小明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吗?” 老师总结:“平均数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瓶子数量,而是
“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平均数代表的 是数据的平均水平。”
移多
补少
课题:平均数
1.移多补少 师:“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小组代表:“用小棒或者圆片来代替矿泉水瓶进行演示, 将小红的1个瓶子给小兰, 小明的2个瓶子给小亮, 因此,发现每个人搜集的瓶子数 量是13个。”
师:“大家思维很开阔, 方法都很不错。 这里通过动图呈现同学们刚 刚的“移多补少”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