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材的研读
娄山关镇中心学校韩宗远
内容提要:
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不喜欢研读教材,或是只做到读而不研,最多看看教材或是把教材扫描一下就去上课。
而要上好每一堂课,就要认真研读教材,所谓研读教材,就是在读的基础上要去分析研究,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吃透教材。
我们只有深入的理解教材,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呈现出来,才能事半功倍。
要真正做到研读教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找准方法的切入点、填补文本的空白点、寻找讲练的结合点、落实能力的运用点。
关键词:教材研读数学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呈现出来,才能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资料,大量的作业去解决问题,当然,在那样的高压强化下还是有些效果的,可是搞得老师喊累,学生也不情愿。
我觉得过多的资料就像小孩吃太多的零食是一样的,身体并不好。
过多的时间就像不按饭量吃是一样的,吃多了反而不利于消化。
我认为广义的教材应该包括课本、教参和学校统一配发的家庭作业等文本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仅仅指课本。
什么是“研读教材”?在实践中,我的心得是“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
即: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教材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根据教材内容准备设计哪些相关的训练活动,通过这些训练活动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学会走出自我,学会换位思考。
要从编者的角度,从自我解读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等方面予以思考。
“研读教材”在方法上做到“三要”,即: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视;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加工和处理教材。
结合个人实践,我认为研读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教学的重难点。
这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找准重难点,你就会做无用功,就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们要仔细揣摩一节课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这就是重点。
在一节课中哪些内容是最难解决的,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地方是什么,这就是内容的难点。
重难点我们要辩证的去看,有时候重点不一定就是难点,而难学的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
新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第第二单元《圆柱的表面积》中,它的重点无疑是能准确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从而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这是本节课中学生必备的能力。
然而这节课的难点却是如何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时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柱底面周
长和高的对应关系。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用去死记硬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就能解决灵活多变的相关表面积的计算问题了。
所以在这节课中就要多花时间、多想办法去突破难点,从而也就解决了重点,而相关的计算还不算是六年级学生的难题。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一节课中不光是课本有重难点,作业也有重难点,所以研读教材是不要忘了对作业加以研究。
哪些题该精讲、详讲,哪些题该引导、提示,哪些题该放手学生自己去解决,导多少,放多少,量多少是不能小视的。
要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得像研究课本那样去对待,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准方法的切入点。
重难点明确了,下一步就是如何解决的问题了,也就是如何找准方法的切入点。
教学方法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这也是教材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我认为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比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更难,这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深度,方法不当就是费了力不好看。
在这里我没有确切的方法要谈,因为每个地方的教育水平是不均衡的,教学条件是不均等的,就是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也是有差异的。
同一节课的内容要根据当地的基础教育状况,班级具体的基础状况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我只是认为真正去研究教材的,研究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教师你就会想出好的办法来,我相信有时态度它就可以决定一切。
三、填补文本的空白点。
教材不可能把更多的内容都编排上去,它给我们提供的是要教学的主要内容,给我们的是一个内容线索。
所以经常听老师们反应说现在的教材越来越简单了,可越来越不好教了。
是的,教材给我们留下很多的空白让我们给去填补、去发挥。
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简便运算的教学中,我就补充了一些内容和概念。
比如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教材给我们这样的一个例题,如:(80+8)×125=80×125+8×125
=10000+1000
=11000
而118×36+118×64=(36+64)×118
=100×118
=11800
这样的例题教材上并没有,练习题中也很少出现。
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上课的老师都知道,在我们的《家庭作业》中,考试中,这样的试题会经常出现,所以这种例题应该要补充一下,也可以说明一下逆运算这个概念。
如果等到出现试题时再讲,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不够系统。
如果就教材而教教材,那我们就只能让教材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但我们绝不能只做教材的奴隶,要做教材的主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要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这里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研读教材的时候只看课本是不够的,要把习题和作业都拿入研读中来。
四、寻找讲练的结合点。
讲练结合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讲也容易,练也容易,而如何恰当的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得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了。
一味地讲就失去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动接受很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味的练呢?学生是动起来了,可会走很多弯路,无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所谓的讲我们更应该理解成是一种引导,讲多少就是导多少的学问。
研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搞清楚新课导多少,学生动多少。
例题导多少,学生做多少。
习题导多少,学生完成多少。
这本身是一个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事情,可惜我们很多老师不当回事,喜欢临时作处理,这样是不行的。
即使是老教师也得研究,教材是变化
的,学生是变化的,时代的要求也是变化的,还真不能拿着经验当饭吃。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一些年老的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用不变的思想和方法去教变化的教材和学生,而那些爱学习和研究的老教师同样受学生的欢迎。
五、落实能力的运用点。
学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形成一种能力,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这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我认为就是指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数学和生活是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
别看小学数学,我们生活中什么时候离开过它呢?买菜,做点小生意要用到加减乘除,搞点简单的土地测量要用到面积的计算是吧。
可我们有时就只会教学生在书本上算,到了生活中就派不上用场了,这就是没有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研读教材就是要根据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知识或经验再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形成能力。
为什么要搞课改,那就是教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才要改的嘛。
但我们又去研读过教材,它是否又适应我们自己的教育呢?也许深了,也许浅了。
真正研读教材的老师有时会否定教材,为什么,那就是他们知道哪些内容该改,哪些内容该删,否则学生学了却无法形成自己的能力,只会用来考试罢了。
认真细致地“研读教材”,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教与学方式的互动与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为此研读教材最基本的还是教师要多看课本,多看教参,多看习题,在反复分析和研究中,才能使我们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使数学课堂在教学求实中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