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比较研究策略例谈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周丽娇
来源:中小学数学(小学)2013.11.
比较是分析问题;识别事物特征的重要方法。教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行为支点。对教材进行比较研究,
是理解教育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用好教材使课堂教学高效明达的重要途径。为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我常进行新旧教材及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下面谈谈多年来自己在教科研实践和教学常态中做教材比
较研究的实践所悟,在这里不揣浅陋,表达一些个人观点,以求教大家。
教材比较研究的前提是收集、整理被研究教材的资料。为了能更准确的对不同教材进行比较分析,笔
者常按以下步骤有序展开:通比教材,厘清教材分布状况 纵比教材,梳理教材编排脉络 横比教
材,把握教材板块特征。
一、通比教材,厘清教材分布状况
通比教材就是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逻辑体系作全盘的解读、对比梳理,以此来厘清教材。
如在人教版、江苏版、北师大版教材的比较研究中,笔者是按表一的方法先从整体上进行了罗列整理,整
理的过程也是详细的比较研究的过程,具体如下:
表1:人教版、江苏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
结构表:
这种方法比较教材可厘清每套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状况,侧重于不同教材基本知
识模块比较,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不同教材变化的是什么严万变不离其宗”的又是什么?如笔者通过
对三版本教材的通盘比较,整理出许多条非常清晰的知识脉络。以“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为例发现
这三套教材“异中之同”的“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在第一学段都安排了20以内、
100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乘数是一、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二位数的除法;第二学
段都安排了小数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加减法、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解方程,化简比、求比值,解比
例。这些相同数学知识点我们把它看作是教学传统的积淀。笔者也曾把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与被替换的
义务教育浙教版教材(俗称“老教材”)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发现计算要求在降低,如整数、小数、分数
混合运算,“老教材”要求“以二、三步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而现行新课标教材则要求“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这些变化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时代必然的历史节点。因为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计算
器、计算机的迅猛提升,降低运算难度已成为共识。又如新课标教材增添了“数学广角”栏目,而对教材
中出现的新知识模块,我们把它作为新教学传统的发端努力进行教学创新,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和教育不断
得以超越和发展。
通比教材可以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材编写的“大背景”,包括编写依据、理念、方法、特征,
课程内容所体现的主题思想、所反映的社会需要、数学特点、呈现方式等。现行几套主流的新课标教材如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的教材,其编写“大背景”是相同的,都是以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编写依
据,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呈现方式丰富多彩,体现了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和
鲜明的时代感;新课标教材都是按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编排,许多教学内容被分拆成一块块比较细的知识
部件。了解“大背景”可以提升一线教师的数学理论素养和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纵比教材,梳理教材编排脉络
纵比教材就是以教材目录为线索对不同教材结构进行全盘整理的基础上,以课程内容标准为框架,按
照同一知识模块进行纵向对比研读、整理。通过整理,不但系统地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而且
也更清晰地了解教材在编排方式理念、教材呈现方式等的变化。三种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中笔者
是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展开纵向对比研读、比较
分析。如“统计与概率”笔者作如下梳理:
表2:教材“统计与概率”的编排情况
“统计”是课标强调加强的内容。三种版本教材都加强统计知识的孕伏,从低年级开始教学。比较分
析中笔者发现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让学生接触统计,让学生把水果、香蕉、苹果的
象形图剪下来、分类贴在方格纸上,这项活动包括调查、收集、整理和数据描述的决策过程,让学生在活
动中体会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二年级让学生用方块图制作近似棒形图;以后各年级编排了直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和曲线图等,结合教学求平均数、正、反比例等应用题。这样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编排
方式,系统性强。且把统计图表的学习与解答应用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减少了重复教学的时间,而
且沟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这是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的亮点。而人
教版教材是在一年级下学期才接触,接触稍晚但步子紧,一开始就学习“一格代表一”(简称“以一当一”)
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上册是“以一当二”的统计图,二年级下册又是“以一当五”的统计图。在对不同
教材作比较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悟出如何据此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来促进课堂教学效度最大化。
三、横比教材,把握教材板块特征
横比教材就是横向对每册教材中同一知识板块、节点进行细化研读、比较分析。横比教材小处着眼可
以帮助一线教师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结构式的教材内容,熟络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最近发展起点和最佳后续
发展点,从而落实到教学中则体现为让学生在“学结构、用结构”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学会学习,形
成数学课堂的教学范式,达到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大处落笔可以让一线教师在
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既感受教材的多样性,又为构建和谐有效课堂找到了途径。
学期伊始,笔者拿到刚出炉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教材(20t2年版)时,与原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
(2001年版)进行比较分析。大处着手有文本视觉的比较,包括数与代数中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比较,
解决问题比较等;小处着手有数的运算中每个知识节点的例题特征及相应习题数等的比较。有比较才有发
现。比较过程中深深地感悟本次教材的改革更趋人文、理性,学习材料更多考虑从“儿童立场”出发呈现。
譬如说“解决问题”,课标教材和实验教材均在“6—10的认识”这一知识节点处编排的“解决问题”,详
细解读这二套教材发现变化很大。如实验教材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口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信息呈现的方
式犹如语文教材上的“看图写话”,而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策略的引领显得无力而苍白,这对年轻的教师来
说该如何把握教材确实有点拿捏不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如何撇清图画内容找出相关的信息得费一
番周折。而课标教材在这点上做得很好,充分考虑到该时期学生的年龄因素、识字因素和现实基础,采用
图画形式,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呈现文本信息,同时非常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引领,用口语化的语言温馨
提示着“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来帮助学生理解和经历解决问题的步骤,学习解决
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点上,实验教材是欠缺的。课标教材不仅在“解决问题”如是编排,在其它知识模
块比比皆是,如单元知识整理、单元自我反思和评价,处处提供学习的路径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
骤、自我反思和评价的思路及线索等等,这是教材的进步。
至此笔者又想起“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应用题”,那时教材在编排了加减法含义后直接呈现给
学生的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应用题”;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同时那时的教材也特别强调解题的步骤;
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通过近20年教材在这一知识节点的横向比较,笔者认为不管是传统还是创新,建立适当的解题规则,
帮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应是有效教学的必然环节。其实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
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教育教学中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教学中能领会其发展的规律并遵循之,视学生的基础事实灵活变通地开展教学活动,一定能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度。如“应用题”教学,当贴上“解决问题”的标签后,其根源还是“应用题”,
不会大变脸,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笔者认为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认识,向学生渗透综合
和分析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多种策略的引领和熏陶,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能力,并且也是一种低耗的学
习能力,它不应该被戴上“制约学生思维”的帽子。因为这些方法不仅能锻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辨析能力,也能充实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
自然,影响教材编写的因素很多,研究教材的方法也很多,任何研究的方法都有其针对性和局限性。
对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也应不拘一格。“比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每位教师拿到教材
时都能习惯性地潜下心来深入研读教材,比较教材,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版本教材、不同时代教材,那么
对于自身数学素养地提升、驾驭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等等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