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文化100名人

安徽文化100名人

安徽100位文化名人安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大省:徽山皖水孕育出来的徽派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进程中是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

各朝各代的文学、学术以及科技名人对人类历史的前进,也曾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其中不乏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学者等等,历史上的安徽可谓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为您了解安徽的文化历史名人,加深对安徽的认识。

遴选出安徽历史上100位文化名人:1、管仲(?—前645)名夷吾,一称敬仲,颍上人。

春秋时期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今存有《管子》一书。

2、老子(生卒不详)传说为李氏,名耳,字伯阳,或称即老聃,涡阳人,一说河南鹿邑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今存有《老子》一书。

3、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人,一说河南商丘人。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著有《庄子》一书。

4、文翁(生卒不详)庐江人。

西汉教育家,曾任蜀郡守,创立官学,大兴教育,风气影响全国,垂范后世。

5、刘安(约前179—前122)寿县人。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

袭封淮南王。

善鼓琴,尤工词赋,曾集宾客编写《淮南子》一书。

6、桓谭(约前20—56)字君山,淮北人。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又好音律,善鼓琴。

著有《新论》29篇。

7、华佗(约141—208)又名旉,字元化,亳州人。

东汉医学家,精通诸科,以创“麻沸散”和“五禽戏”闻世。

8、曹操(155—220)字孟德,亳州人。

东汉末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有治才,精兵法,又善诗文,开启独具风骨的建安文风。

著有《魏武帝集》。

9、曹丕(187—226)字子桓,亳州人。

三国时期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善诗文,尤擅文学批评,所著《典论》开中国文学批评之先河。

10、曹植(192—232)字子建,亳州人。

三国时期文学家,诗文冠当世,尤工五言诗,与父操、兄丕并称“三曹”。

著有《陈思王曹植集》。

11、嵇康(223—262)字叔夜,濉溪人。

三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正始文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之一。

著有《嵇中散集》12、刘伶(生卒不详)字伯伦,濉溪人。

魏晋之际玄学家,力倡“无为之化”,为竹林七贤之一。

又以嗜酒闻名,作有《酒德颂》。

13、王蕃(228—266)字永元,庐江人。

三国时期天文历算学家,曾确认一年为365.25天,回归线为24度。

著有《浑天图记》、《浑天象注》。

14、戴逵(?—396)字安道,濉溪人。

东晋画家、雕塑家。

擅画山水人物。

所塑瓦官寺《五世佛》,首创中国雕塑夹纻技术。

15、曹霸(约704—770)亳州人。

唐画家,擅画马,尤以鞍马为妙。

代表作有《逸骥图》、《九马图》、《人马图》等。

16、张籍(约768—830)字文昌,和县人。

唐诗人,擅乐府,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著有《张司业集》。

17、曹松(约830—903)字梦征,潜山人。

唐诗人,擅长铸字炼句。

著有《曹梦征诗集》。

18、杜荀鹤(846—907)字彦之,石台人。

唐诗人,擅采近体,通俗切理,自成一家。

著有《唐风集》。

19、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寿县人,一说扬州人。

五代时期诗人、官员。

工诗词,擅乐府。

著有《阳春集》。

20、陈抟(?—989)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人。

五代宋初道士。

精通百家,尤好《周易》,作有《无极图》、《先天图》。

其学说经宋人推演成理学重要组成部分。

21、陈翥(982—1061)字子翔,号虚斋,铜陵人。

北宋学者。

潜心研究油桐竹桑等,所著《桐谱》是我国第一部泡桐专著。

22、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人。

北宋诗人、官员。

诗作深远古淡,间出奇巧,一改靡丽时习。

著有《宛陵先生集》。

23、杜默(生卒不详)字师雄,和县人,一说山东鄄城或泰安人。

北宋诗人。

诗作多不守格律,后人因称“杜撰”。

著有《杜师雄诗》。

24、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人。

北宋画家。

书工行楷,画擅白描,鞍马、佛像、山水、人物,被推为宋画第一。

25、朱弁(1085-1144)字少章,婺源人。

南宋文学家。

诗文直追前代,著有《聘游集》、《曲洧旧闻》、《輶轩唱和集》等。

26、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休宁人。

南宋学者。

笃学多才,精于考证,著有《禹贡山川地理图》、《禹贡论》等。

27、朱熹(1130-1200)字元晦,晚年号晦翁,又号紫阳先生,婺源人。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宋明理学代理人物。

28、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县人。

南宋词人。

作品风格豪放,为南宋词坛“双璧”之一,著有《于湖集》、《于湖词》。

29、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凤台人。

南宋理学家。

学主明理躬行,开浙东学派之先声。

著有《东莱吕太史集》等。

30、朱升(1299-1370)字允升,号枫林,休宁人。

元末明初学者。

精于经学,擅长训诂,著有《枫林集》。

31、程敏政(1444-1499)字克勤,号篁墩,休宁人。

明学者。

学问渊博,著有《篁墩文集》、《新安文献志》等。

32、汪机(1463-1539)字省之,祁门人。

明医学家。

善用参芪,医治瘟疫尤有奇验。

著有《医学原理》、《治痘图方》等。

33、吴廷翰(1491-1559)字嵩柏,无为人。

明学者。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影响及于日本。

著有《吴廷翰集》等。

34、汪道昆(1525-1593)字玉卿,号太函,歙县人。

明诗人、剧作家。

著有《太函集》、《高唐梦》等。

35、何震(1535-1604)字主臣,休宁人。

明篆刻家。

精于书篆治印,为徽派篆刻开创者。

著有《续学古编》。

36、朱载堉(1536-1611)字伯勤,凤阳人。

明乐律学家。

曾创造性地用等比级数音律系统阐明12平均律。

著有《律学新说》等。

37、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休宁人。

明画家。

精于白描,工人物、佛像,兼擅山水花鸟,作有《待朝图》、《蕉林古佛图》等。

38、梅鼎祚(1549-1615)字禹金,宣城人。

明戏曲作家、文学家。

著有《玉合记》、《长命缕》、《青泥莲花记》、《鹿裘石室集》等。

39、程君房(生卒不详)字幼博,歙县人。

明制墨家。

首创烧漆取烟制墨法,为明代四大名墨家之一。

著有《幼博集》。

40、方维仪(1585-1668)字仲贤,枞阳人。

明女诗人。

桐城名媛诗社骨干,作品多反映乱世景象,著有《清芬阁集》等。

41、阮大铖(约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怀宁人。

明戏曲作家。

戏作有《石巢四种》,诗集有《咏怀堂集》。

42、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芜湖人。

清初画家,姑熟画派创始人。

代表作有《离骚图》等。

43、程大位(1533-1606)字汝思,号宾渠,休宁人。

明数学家,珠算研究集大成者。

著有《珠算统宗》,流传海内外。

44、渐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法名弘仁,字无智,歙县人。

明末清初画家,新安画派创始人。

画作有《黄山图》、《松梅图》等。

45、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枞阳人。

明末清初学者。

学贯中西,主张“寓通几于质测”。

提出合二而一命题,影响深远。

46、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休宁人。

明末清初画家。

擅画山水,为“新安四大家”之一,画作有《狮子林册》等。

47、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合肥人。

清初诗人。

与钱谦益、吴伟业合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定山堂全集》等。

48、施润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人。

清诗人、文学家。

诗为清初六家之一,文风绵密流畅,著有《愚山诗文集》等。

49、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

清天文学家、数学家。

对方程、对数、三角等多有创获,时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

50、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枞阳人。

清学者,桐城文派开山祖。

学以宋儒为宗,论文首倡“义法”说。

著有《望溪集》等。

51、江永(1681-1762)字慎斋,婺源人。

清学者。

治学以考据为主,对“三礼”、音韵、历算研究尤精,著有《礼书纲目》、《推步法解》等。

52、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歙县人。

清画家。

擅画花卉松竹,尤长于画梅,扬州八怪之一,代表作有《苍松偃寒图》等。

53、程廷祚(1691-1767)字启生,号绵庄、青溪居士,歙县人。

清学者。

博采百家,著有《清溪集》、《易通》等。

54、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耕南,号海峰,枞阳人。

清桐城文派代表人物。

为文讲究义法,尤重神韵,著有《刘大櫆集》等。

55、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文木,号粒民,全椒人。

清小说家。

所作《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讽刺小说。

56、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褐夫,号药夫、忧庵,桐城人。

清学者。

擅长古文写作,主张“以古文为时文”,著有《南山集》等。

57、戴震(1724-1777)字东原,号杲溪,休宁人。

清学者。

持“气”一元论,抨击宋儒“以理杀人”,著有《戴震集》等。

58、程瑶田(1725-1814)字易田,号让堂,歙县人。

清学者。

治学不依傍,涉猎甚广,尤精于仪礼等,著有《通艺录》59、梁巘(生卒不详)字闻山,毫州人。

清乾隆间书法家。

得何国宗、张照执笔法,楷书宗晋唐,草书法二王,与梁同书并称“二梁”。

60、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桐城人。

清学者、桐城文派代表人物。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61、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歙县人。

清画家。

擅画人物、山水、花卉,尤以画鬼与梅著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62、邓石如(1747-1809)原名琰,以字行,怀宁人。

清书法家、篆刻家“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书法与篆刻并称邓派或皖派。

63、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天长人。

清女历算学家。

曾阐释地圆说及月食理论,著有《地圆论》、《月食解》、《德风亭集》等。

64、俞正燮(1775-1840)字理初,黟县人。

清学者。

治学严谨,涉猎百家,著有《癸已类稿》、《癸已存稿》等。

65、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泾县人。

清学者。

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著有《包世臣全集》等。

66、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子怀,歙县人。

清经济学家。

其发行可兑现纸币主张,曾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

67、余三胜(1802-1866)潜山人。

清京剧演员。

擅长西皮、反二黄,与程长庚、张二奎合称“老生三杰”。

代表据目有“四郎探母”等。

68、程长庚(1811-1879)潜山人。

清京剧演员。

专攻老生,兼擅生、旦,被誉为“京剧鼻祖”,代表剧目有《文昭关》、《华容道》等。

69、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蜇生,寿县人。

清教育家。

1898年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孙家鼐成为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和中国历史上的首位教育部长,并创立了中国新型的小学、中学、大学、仕学(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