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级统计师统计学基础精选习题及答案十四含答案1.统计法的立法宗旨是( )。
A.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B.保障统计工作的统一性C.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D.保障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答案] C2.统计法以人们在统计活动中所形成的( )为调整对象。
A.社会关系B.协调与被协调关系C.服务与被服务关系D.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答案] A[解析] 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3.统计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调整方法B.立法目的C.法律责任D.调整对象[答案] D[解析]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而言的,这也是统计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
部门法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也是调整对象的不同。
4.统计法在性质上归属于( )。
A.行政法B.经济法C.民法D.商法[答案] A[解析] 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行政机关执行职能的规范法,所以属于行政法的分支。
5.在我国,法律规定的统计管理机制是( )。
A.各地政府各自管理B.中央统一负责C.统一领导、分级负责D.各级人大及常委会领导[答案] C[解析] 《统计法》第三条确定了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以法律的形式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从体制上、组织上提供了保障。
6、关于中间投入的含义和计算原则,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间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耐用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B.它们是一次性的或短期的运用于生产过程C.中间投入价值会随生产过程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D.计算增加值时要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消耗价值答案:A【解析】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注意概念的混淆)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为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本期一次性使用;增加值,是指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具有耐用性的货物被称为固定资产。
7、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亿元,总产出为15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100亿元,则该地区的中间投入为()A.2500亿元B.400亿元C.900亿元D.500亿元答案:D【解析】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生产法核算方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相加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此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和总产出已经,故由公式得到中间投入=总产出-增加值=1500-1000。
通常,计算增加值时只扣除中间投入的价值,不扣除固定资本消耗,故本题和固定资产折旧无关。
8、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进行核算的角度为()A.货物和服务的生产B.货物和服务的分配C.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去向D.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答案:C【解析】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因此,核算的角度为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去向。
9、作为农业基础,在农业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的是()A.种植业B.林业C.畜牧业D.渔业答案:A【解析】种植业是指狭义的农业,通常指栽培农作物以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10、农业统计范围覆盖我国境内各种经济组织、各个系统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但不包括( )。
A.农业企业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B.非农单位附属的农业生产活动C.军委系统的农业生产活动D.农业科学试验机构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答案:D【解析】农业统计范围覆盖我国境内各种经济组织、各个系统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和非农行业单位附属的全部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
军委系统的农业生产(除军马外)也应包括在内,农业科学试验机构进行的农业生产除外。
相关资讯:| |>>> | |11、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具体包括( )等三个部分。
A.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B.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对外销售中间产品(半成品)价值C.本期对外销售成品价值、对外销售中间产品(半成品)价值、在制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D.本期对外销售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答案:A12、对全部国有、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收集资料的方法是()A.抽样调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全面调查答案:D【解析】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对全部国有和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而对于其他工业统计单位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13、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除以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得到的指标是()A.能源消费弹性系数B.能源生产弹性系数C.能源弹性系数D.能源增长系数答案:B【解析】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14、企业拥有的资产、承担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资产等于负债B.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C.所有者权益=负债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答案:D【解析】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主要反映企业拥有的资产、承担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状况。
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属于( )。
A.统计规章B.统计法律C.统计行政法规D.地方性统计法规[答案] C[解析] 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法规。
16.地方性统计法规既不能与统计法律相抵触,也不能与( )相抵触。
A.地方统计规章B.统计行政法规C.统计规范性文件D.部门统计规章[答案] B[解析] 地方性统计法规与其它统计法规相比,有三个特点:①地方性统计法规必须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②地方性统计法规的效力具有地域性,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行政区域或在特定的范围内有效;③地方性统计法规是效力等级较低的统计法规,它既不能与统计法律相抵触,也不能与统计行政法规相抵触。
17.第二次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 )起施行。
A.1983年12月8日B.1996年5月15日C.2009年6月27日D.2010年1月1日[答案] D[解析] 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对《统计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规定了修订后的《统计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A.到账的资金B.购买建材的实际支出C.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D.投资预算答案:C【解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概念。
19、一定时期的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之差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是()A.总迁移率B.迁移率C.净迁移率D.总和净迁移率答案:C【解析】迁移率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相抵后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千分比,公式为:净迁移率=(一定时期的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0‰20、反映实际工资水平变动的指标是()A.平均工资指数B.平均实际工资指数C.实际工资指数D.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答案:B解析:平均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一般是通过计算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来反映,它表明了实际工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程度。
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是指平均工资指数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比。
21.《统计法实施细则》已经作了( )次修改。
A. 1B.2C.3D.4[答案] B[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于1987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2月15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实施;2000年6月2日由国务院批准做出第一次修订,2000年6月15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实施;2005年12月1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对其作了第二次修改。
22.《统计法实施细则》是由( )批准的。
A.国务院B.国家统计局C.国务院办公厅D.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答案] A[解析] 《统计法实施细则》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法规,其由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实施。
23.地方统计法规是由有立法权的( )制定的。
A.地方人民政府B.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C.地方人民代表大会D.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答案] B[解析] 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
24、农村住户调查的调查单位是()。
A.农村居民B.农村常住户C.农村暂住人口D.农村村民答案:B【解析】农村住户调查的调查单位为农村常住户。
一般包括三类: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
25、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每月填报,每()上报A.月B.季度C.半年D.年答案:D解析: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城镇居民家庭现金收支、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等内容采用日记账方法来收集,每季上报一次;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每月填报,年末一次性上报。
26.()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统计法律B.地方性法规C.政府规章D.行政法规答案:A【解析】统计法律在统计法律制度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及统计规章均不得与统计法律相抵触。
27.第二次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施行。
A.1983年12月8日B.1996年5月15日C.2009年6月27日D.2010年1月1日答案:D28.在各类统计法律规范中,具有最高的统计法律效力的是( )。
A.统计法律B.统计行政法规C.地方性统计法规D.统计规范性文件[答案] A[解析] 统计法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②统计法律在统计法律制度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
29.由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制定的《淄博市统计条例》属于( )。
A.法律B.行政法规C.政府规章D.地方性法规[答案] D[解析]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