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锦毛鼠”白玉堂
2011级中文1班蒋炳舟
《三侠五义》是晚清广为流传的一部典型侠义公案小说,算得上是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清代五大小说派别当中的侠义派小说的代表作品。

而“锦毛鼠”白玉堂则是里面塑造的最为生动的形象之一。

其实就我个人的主观意志来说,他是我在这部作品中最喜欢的人物。

他性格复杂,个性鲜明,少年不羁却又侠义正直,慷慨好爽,加之外形俊美,机智灵活,实乃风流人物,这样的少年俊杰自是很容易让我这种毛头小子产生共鸣,然而在最后却惨死于铜网阵中,则叫人惋惜不已。

他的人生悲剧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他本身的性格孤高自傲,不听劝谏,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白玉堂,绰号“锦毛鼠”,名号的由来是“因少年华美,气宇不凡,文武双全,故人称"锦毛鼠"。

”若是按照书中另一主要人物丁兆惠的说法就是“唯有五爷,少年华美,气宇不凡,为人阴险狠毒,却好行侠作义,──就是行事太刻毒,是个武生员,金华人氏,姓白名玉堂,因他形容秀美,文武双全,人呼他绰号为锦毛鼠。

”从这里就可以略微看出,白玉堂的性格特点。

他的性格无疑是复杂的,既有许多值得肯定得优点,也有不少值得改进的缺陷。

这样的评价对他来说,确实是很公允的。

下面分别列出他性格中几个明显的优缺点加以表述:(一):主要性格优点
1.侠义正直,嫉恶如仇
白玉堂骨子里有一股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他行走江湖之间行走于江湖之间处处行侠仗义、济困扶危,奉行着他的人生准则——‚行侠作义之人,到处随遇而安。

非是他务必要拔树搜根,只因见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与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个‘侠’字。

他路过苗家集时偶遇衣衫褴褛、受到苗秀父子盘剥的落魄老头,听闻冤情后心中愤恨不平,满面怒色。

他当即倾囊相助,主动帮助其还清了所欠苗秀父子的大额债务,并叮嘱老人‚“以后似此等利息银两再也不可借他的了”。

不仅如此,他还夜探苗家集,与展昭一起惩罚了邪恶的苗秀父子,上演了一出“双龙抱柱‚双侠对分金”的好戏,实在是大快人心。

2.坦率真诚,重情重义
在第三十七回中,白玉堂偶然听说颜查散被祥符县拿去,于是连夜来到柳洪家打探消息,才知道颜查散含冤负屈。

白玉堂多方奔走于牢狱与开封府之间展开营救,不仅一掷千金为其上下打点,他拿出重金买通狱中牢头,叮嘱他尽心伺候颜查散。

他多方开导劝慰颜查散,叫他宽心。

他对颜查散说:“仁兄且自宽心,凡事还要再思。

虽则为人,亦当为己”。

甚至在颜查散不愿讲明事情真相、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情况下,白玉堂依然尽心尽力地暗自为其出谋划策。

这样的人确实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朋友,这样的性格也确实为他增色不少,甚为大众所喜欢。

3.机智幽默,富有心计
这个性格特点,才真正使得白玉堂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地生动,充满趣味。

在第七十七回中,当他听闻慧海妙莲庵中有男客,于是忍不住好奇一探究竟。

当他发现书生汤梦兰被尼姑围困难以脱身时,他再三假意劝汤梦兰随遇而安、及时行乐,遂了淫尼的意。

这番话可谓是一石二鸟,既能试探出汤梦兰的心思,又可以减轻尼姑对自己的防备,白玉堂乘两个尼姑不备,将她们制服救出了汤梦兰,可谓是大快人心,白玉堂幽默机智、富有心计的性格特征于此尽显。

(二):主要性格缺陷
1.骄傲自大,争强好胜
骄傲自大、争强好胜是白玉堂的主要性格缺陷,是他的致命伤。

当他听说展昭被朝廷封了御猫后,便觉五鼠减色,心中一口气难以下咽,于是他许下重誓“纵然罪犯天条,斧钺
加身,也不枉我白玉堂虚此一生。

哪怕从此倾生,也可名传天下”。

意气用事的白玉堂一定要与展昭进行比武。

在比武的过程中他步步紧逼、不知进退,在比武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他甚至不择手段地使用了暗器。

同样还是因为骄傲自大、争强好胜,他设计把展昭诱入陷阱,将其囚禁在通天窟内,极尽羞辱之能事,以便为自己争回颜面。

在第七十八回中,他坚持要与北侠欧阳春进行比武,但结果是以自己的惨败告终。

自尊心极强的白玉堂内心羞愤不已,自觉无颜苟活在世上,多次企图自缢,幸亏被欧阳春所救。

2.不听劝谏,我行我素
在《三侠五义》中,白玉堂不听劝谏、我行我素的性格始终如一,他最后命丧黄泉也主要是由这种个性所致。

他做事有时太过随心所欲,在事后也很少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更谈不上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其设身处地着想。

他明明知道结义兄弟在开封府当差,却为了自己好气斗勇而盗走官府的三件宝物。

在第五十四回中,白玉堂在急于证明自己清白而惩治胡烈时,他并没有考虑到胡烈是站在一旁的柳青推荐的,反而当着柳青的面将胡烈砍伤,让白面判官柳青‚白脸上青一块,红一块,心中好生难受,又不敢劝解,又不敢拦阻。

其实,这样的性格又着实让人觉得他实在令人扼腕叹息,空有一身的才华,风流不羁,却又为自身性格所局限,叫人无可奈何。

白玉堂的最终结局是极为悲惨的。

在第一百零五回中,白玉堂惨死于襄阳王布设的铜网阵中,“血渍淋漓,漫说面目,连四肢俱各不分了,万刃插身血肉模糊‚已然是块肉饼”。

实在是惨不忍睹。

想着平日里那位济弱扶危、侠义正直的俊秀少侠竟是这样的死法,不禁让他的结义兄弟捶胸顿足、悲恸万分,也让喜爱他的读者扼腕悲伤、唏嘘不已。

而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是在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白玉堂的悲剧主要是由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所造成的,他不幸卷入了一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

襄阳王招兵买马、部署兵力,其谋反之心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襄阳王的叛乱阴谋可以说是造成白玉堂悲剧的最直接原因。

白玉堂投奔了包公,成为一名朝廷官员,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朝廷的稳定。

他为了替朝廷铲除叛乱的襄阳王,必须拿到写有襄阳王叛乱同伙名单的盟书。

而为了防备有人盗走盟书,狡猾奸诈的襄阳王将盟书放在戒备森严的冲霄楼中,这里面的的八卦铜网阵让人心惊胆寒,他额外又加派了许多弓箭手、长枪手暗中守候。

襄阳王这样戒备森严设臵重重机关,对朝廷中来查案抓罪证的人来说无疑是危险重重,而白玉堂就是其中的牺牲品。

可以说,白玉堂的悲剧是这场朝廷政治权利斗争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他的牺牲并不会使北宋朝廷统治者的政治统治变得更清明,而只会让他们得以继续稳固地盘剥人民,他的死纯粹是朝廷统治集团对他的利用和玩弄。

(二)主观原因
白玉堂高傲自负,视自己的名声更胜于生命。

巡按府的印信在白玉堂的眼皮底下被盗,并且还是用他以前用过的投石问路这一招。

在白玉堂看来,这件事简直是对他人格尊严的践踏。

一般而言,骄傲的人不仅仅表现为对自我形象的认可,而且对于其行为处事也十分自信,对别人的劝说置若罔闻,并对此有些反感。

白玉堂在怒火中烧的情况下,根本顾不上危险,不顾公孙策等人的一再劝告,决心前去冲霄楼一雪前耻。

他这种以个人力量对抗真个襄阳王府的举动,无疑是以卵击石,惨死于冲霄楼的悲剧结局自然难以避免。

《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形象深入人心,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是一位充满野性的侠客。

纵观他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是其性格足以用复杂来形容。

文中多次提到善恶有报的思想,在其他侠士以喜剧形式结尾的同时,作者却偏偏让白玉堂轰轰烈烈的死去,令人扼腕叹息。

纵使他缺点不少,但是依然掩盖不了他的闪光点。

崇尚自由、睥睨万物、傲视群雄的他
最终投靠了官府,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的人生悲剧也从此开始上演。

由于性格原因和其他因素,他身陷铜网阵最终丧命,更是让人倍觉惋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