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混凝土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 设备问题:如注浆设备老化,阀门、管路老化,等影响浆液的流动。
浆液流失
采用速凝浆液,即在水泥浆中加入速凝剂; 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 控制水灰比,增加水泥用量
桩体上抬
在进行桩端注浆时,如果成桩时间短,注浆压力过大,就有可能造成桩体上台。如果桩本身 较短,还有可能造成地面隆起。
一旦发现桩体上台或地面隆起,应立即停止注浆,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 开塞采用逐步升压法,当压力骤降,流量突增时,表明通道已经开通,立即停机。防止清 水大量涌入地下。如采用浆液开塞则不用停机。经查阅多个案例表明,用清水开塞成功率 更高。
• 如果压力超过设计或者规范的的最大值,规范最大值是10Mpa,也应立即停机。
• 开环后,立即进行注浆,随开随注,不允许普遍开环,压浆应连续进行。
04 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注浆次序
• 同承台桩,尽可能同时注浆 • 对整个群桩基础注浆,先中间再周围,一般可注性好;先周围再中间,注浆效果较好 • 一般是外围进行注浆,逐步到内部桩,以获得良好的注浆效果。 • 注浆作业点与成孔作业点距离保持8~10m
满足下列条件即可停止注浆
本工程(设计) •出现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终止压浆:1、压浆总量达到1300kg与注浆压力超过3Mpa同时达到 设计要求。2、压浆总量达到975kg(1300kg的75%)并且注浆压力超过3Mpa。3、注浆压力 未达到3Mpa,但注浆量达到1300kg,未溢浆,即可停止注浆。除以上三种情况如有其它情 况需详细记录待设计提出处理意见在进行处理 规范 •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 •注浆总量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03
施工工艺
1、三种工艺 2、注管的制作安装 3、注浆管试水 4、工艺流程
三种工艺
• 在孔底设置注浆室。采用该工艺时钢筋笼需下到桩底。
• 灌注桩成孔后,在孔内设置注浆管,注浆管的下端设出浆口,并用胶带或塑料膜包住。出浆 口的位置高出孔底30~50cm。灌注砼前先往孔底倒入碎石或块石,使出浆口埋入碎石或块 石内,然后再进行砼灌筑。
因此,桩端注浆时,应对桩体和地面进行观测。
THANK YOU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钢筋笼放置完毕后孔内进行第二次清孔,完成后须再次检查管内水面,无异常后用堵头 封住压浆管上口。
开塞(开环)
• 压浆前为使整个压浆线路通畅,先用高压清水(或者浆液)开环,将出浆口的封堵材料冲 开。开环时机为成桩后混凝土能抵抗一定的注浆压力,一般是3~15天(规范无规定),太 早容易破坏桩身,太晚又怕混凝土凝结后堵塞出浆口。
浆液浓度
• 浓浆(水灰比0.4):对已注浆体起脱水作用,最后注入浓浆可掺入减水剂、膨胀剂和早强 剂。
• 中等浓度浆液(水灰比0.6):加固预定范围内的核心部分,起填充,压实,挤密作用。
• 稀浆(水灰比0.8):渗透力强,便于加固预定范围为周边地带。
关注参数
• 注浆压力、注浆量、注浆皮管变化,控制注浆节奏,监测桩体上抬量。依据设计、规范。
工艺流程
准备工作→管阀制作→灌注桩施工(压浆管埋设)→按设计水灰比拌制水泥浆液→压浆设 备与加筋软管与桩身压浆管连接安装→打开排气阀放气调试→关闭排气阀压开塞→压力稳定后 开始压浆→达到设计要求结束
注浆管试水
每节压浆管随钢筋笼下放时应做试水试验,若发现水柱或水柱消失,则应检查压浆管是 否有砂眼、丝扣连接是否密封。
注浆达不到结束标准
• 降低注浆压力,限制浆液流量,以便减小浆液在孔隙中的流动速 度,使浆液中的颗粒物尽快沉积。
• 采用水灰比较大的浆液,提高浆液浓度。 • 加入各种速凝剂,如水玻璃等,控制浆液的凝结时间。 • 采用间歇注浆的方式,促使浆液在静止状态下沉积,根据地质条
件和注浆目的决定材料用量和间歇时间长短。若有地下水的流动, 宜反复间接注浆。
技术目的
•注浆目的一是通过桩底和桩侧后注浆加固桩底沉渣(虚土)和桩身泥皮,二是对桩底及桩侧 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 加固作用,从而增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
工作原理
钻孔灌注桩的后注浆基本上属于劈裂注浆与渗透注浆相结合。
注浆管的制作与安装
压浆管随钢筋笼一起下放,与钢筋笼的主筋 点焊并绑扎紧密。 每根桩的桩底设 2根(桩d≦1200mm)或3根 (桩1200mm<d≦2500mm)压浆管,对称分布。 压浆管之间宜采用丝扣连接或焊接(不推荐)。 压浆管底部宜伸出钢筋笼 30cm以上(进入持 力层),出浆孔均匀分布10mm一个(一般情 况),封堵材料等(规范均没有规定)。
桩端沉渣的存在因其强度低严重影响桩端承力的发挥。桩端注浆通过浆液对沉渣的置换, 挤密和固结作用改善或消除桩底沉渣对端承力的发挥不良影响。桩端注浆使桩的端承力得到 较大幅度的提高,减小桩的沉降量。
02
钻孔灌注桩后注(压)浆施 工工艺
后压浆技术的定义
定义
•灌注桩后注浆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 端、桩侧处的注浆阀以压力注入水泥浆的一种施工工艺。使桩端、桩侧土体(包括沉渣和泥 皮)得到加固,从而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
所谓劈裂注浆,即压入的高压浆体克服土体主应力面上的初始压应力,使土体产生劈裂破 坏,浆体沿劈裂缝隙渗入土体填充空隙,并挤密桩侧土,促使土体固结从而提高注浆区的土 体强度。如注浆区在桩底,则浆液首先在桩底沉渣区劈裂和渗透,使沉渣及桩端附近土体密 实,产生“扩底”效应,使端承力提高,如注浆区在桩侧某部位,则该部位也同样出现“扩 径”效应。从大量试桩实测资料可看出,桩底注浆后不仅桩的端承力提高了,在桩端以上5m 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桩侧摩阻力也有较大提高。如果在桩侧某段面注浆,同样该断面以上一定 范围内的桩侧摩阻力也有明显提高。
• 若为填充注浆,可在浆液中加入砂等粗粒料,采用专门的注浆设 备。
注浆管路阻塞
• 设计方方面的原因,如浆液配比不准,速凝剂比例不当,此时应在注浆前进行室内和现场 注浆实验,取得准确的设计参数。
• 施工方面的原因,如施工工艺问题:搅拌站距注浆点距离过大,输浆管弯道太多,浆液流 动受阻;
• 操作问题:速凝剂计量不准,导致胶凝时间缩短,在未达到注浆要求的距离时,浆液初凝 而阻塞管路;浆液搅拌时外加剂加入顺序不符合要求也可缩短浆液胶凝时间。
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后注 (压)浆技术
• 演讲人:刘宁
目录
1、前言 2、钻孔灌注桩后注(压)浆 3、施工工艺 4、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事故处理措施
01 前言
前言
目前高层建筑浅层地基土地承载力很难满足要求,高层建筑大部分采用了钻孔灌注桩, 并以砂卵石为持力层较多,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在成孔过程中孔壁土体易出现松动,软化及 孔底沉渣,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桩的承载力,然而通过桩底注浆,通过渗透 、 劈 裂 和挤密 作用使桩端持力层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浆液和土的结石体,改善持力层的物理学性能,恢复和 提高持力层土体强度。
• 压力表应定期检验
• 水泥浆液可根具实际需要参入外加剂。如 掺入早强剂,承载力检验可在注浆完成15 天后进行
•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粉尘污染物扩 散
• 作好记录,以免重复注浆或漏注
• 水泥拌合好后需经过筛网过滤结块、编织 袋等其他杂物
05
后压浆事故处理措施
注浆中断
• 尽量避免注浆中断。注浆中断后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排近,则可尽快恢复到中断前的稠度,否则应逐级增加 浆液浓度。若进浆量减少较多,注浆压力上升幅度较大,短时间 内即结束注浆,说明被注介质内的裂隙被堵塞。应重新扫孔和清 洗后再进行注浆;若仍无改善,则应考虑间歇一段时间后,在附 近钻孔补注。
作业记录
压浆作业记录完整,并经常对后压浆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查明原 因,采取措施处理后,继续压浆。
注意事项
• 压浆作业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爆管、甩管、 防漏电等安全措施
• 操作人员应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防尘 口罩
• 前台观测人员与后台开泵人员需分工明确, 密切保持联系,及时处理注浆过程中的意 外情况
• 将注浆管固定在钢筋笼上(钢管或黑铁管),出浆口采用单向截流阀并压入桩底土中30~ 50cm。由于采用单向截流阀,在进行桩身砼浇注时浆液不会灌入阀内,注浆时浆液也不会 回流。
• 第一种方法工艺复杂,成本高,国内很少使用。第二种方法主要用于桩底加固,在国内已 有过多次实验或使用,但由于工艺过于简单,容易发生出浆口堵塞导致注浆失败。第三种 工艺由于采用单向截流阀作出浆口,注浆成功率可达97%以上,且压力相对稳定,注浆效 果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