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第四章
印象管理论还对人际交往中的表演技术作了具体的说明。正像舞台表演一 样,人际交往中的表演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在表演中,为了有效地实现 印象管理,就要运用一些手段、工具,这包括外部设施,还包括个人的装 扮。在人际交往中,演员的表演取决于他们的素养。另外,成功的印象管 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
三、个人空间理论
美国农业部研究农民在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时经历的五个阶段: (一)发觉:得知某种新观念、新技术的存在,但对其具体 内容知之甚少。 (二)兴趣:对此种新观念、新技术发生兴趣,希望获得更 多的信息。 (三)估价:对新观念、新技术的价值做出估算,评价其优 缺点,权衡其利弊。 (四)试验:在小范围内采用此种新观念、新技术,测试其 效果并取得应用的经验。 (五)采用:作为一种常规措施,在较大范围内采用此种新 观念、新技术。
(1)轮型网络
A B
(2)Y型网络
A B
C C D D E
D
(3)链型网络
A
B
C
D
E
(4)环型网络
(5)星型网络
A
A
B
C
B
C
D
E
D
E
示例分析
5
1 2 3 4
7
6
1
1
8
9
1 0
0
二、把关人理论
(一)把关人的概念
库尔特· 卢因[德],《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Gate Keeper),是指在信息传播过 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导能够采取“疏导” 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
信息源 受众
(二)把关人的传播行为
“疏导” 、“抑制” “预存立场”,就是把关人自己原有的意见、经验、兴趣和精神状态的总和, 同时也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
人际关系网络的几种典型网络
பைடு நூலகம்
(1)轮型网络;(2)Y型网络。 以上两种都是集中型网络,这种组织的特点是便于集中统一领导,传递信 息快,但成员之间相互联系较少,群体气氛不一定和谐。 (3)链型网络。链型网络反映了直线形沟通的人际交往,即它是一种自 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等级交往关系。它传递信息的速度较快,但由于信息 经过多层筛选,有可能产生信息失真,以至出现高层领导不了解底层真实 消息的情况。 (4)环型网络;(5)星型网络(全通道网络)。 上述两种均属分散型网络,其特征是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间有较广泛 的接触。其中环型网络的特征是组织中没有中心人物,成员相互交往较自 由。而星型网络则更表现为所有的成员相互间都有充分的自由交流。组织 内民主空气浓厚,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其缺点是组织较松散,集 中性差,群体凝聚力不强。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传播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传播的基础理论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二、把关人理论 三、两级传播模式 四、扩散理论 五、受众选择“3S”论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哈罗德· 拉斯韦尔[美],《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948年)
(一)谁传播(Who)—控制分析 (二)传播什么(Says What)—内容分析 (三)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媒介分析 (四)向谁传播(to Whom)—对象分析 (五)传播的效果怎样(What Effects)—效果分析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基础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二、印象管理论 三、个人空间理论 四、交换理论 五、人际关系网络
一、符号互动论
H· 布鲁默,《人与社会》(1937年)
(一)符号互动的概念 所谓符号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有声的和无声的符号而 实现的相互交往的活动。 (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1.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 人们的社会交往并不是相互之间的简单反应,并不是纯粹按照“刺激—反应” 的方式进行的,人们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并以 此为据发生互动。 2.人际交往是不能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中介物“符号”才能实现,哪怕最简单 的交往也是如此。 3.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提到了“情境定义”,其涵义是:人们的行为是源自他们 对周围的人或事所下的定义,如果人们认定某种情境是真实的,那么这一情境 就具有真实的效果。它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指
四、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交换理论。他认为,社会交换具有如下
一些现象: (1)如果一个人的某种行为得到了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会重复这一行 为。 (2)相同的刺激常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选择此种行 为。这是指人在几种社会交往中的选择,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对自己的价值 最大的交往。 (4)某人或某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这奖赏种对他们的价 值也就越小。 (5)在交换中,当期望值小于实际的报酬或结果时,人的满意感就较大。 反之当期望值大于实际的报酬或结果时,人的失望感就较大。
五、人际关系网络(2)
在分析这种网络时有以下原则:
(1)相选择的联系多表示人际关系较好; (2)单方选择多、互选少则表明组织成员之间缺少互相了解; (3)散乱而没有核心人物的网络表明组织较为松散; (4)图中呈现出小集团,而小集团之间又很少互选,则表明 组织处于分裂状态。
五、人际关系网络(1)
这是借助于网络图形来分析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一种理论。 它可以用来研究人际交往的类型、特点、原则,以及用来研 究如何改善、加强或减弱人与人间的交往关系。 网络分析的联系有下列一些表示方法: (1)A←→B:互相选择(表明A、B双方均愿与对方交往。) (2)A—→B:单方选择(表明A愿与B交往而B不愿与A交往)。 (3)A←„→B:互斥(A、B互相敌视)。 (4)A„„→B:单斥(A敌视B,反之则不然)。
五、受众选择“3S”论
(一)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1.对比;2.强度;3.位置;4.重复;5.变化
(二)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
1.需要;2.态度;3.情绪
(三)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
1.输入; 2.储存; 3.输出(1)辨认(2)回想
二、印象管理论
印象管理论又称“戏剧论”,它的集大成者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 这个理论认为,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这种演 出是由社会交往参与者的活动构成的,它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感情的表演、 信息的发出,也包括周围的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按照这种理论, 公共关系活动也同样是一种表演。在表演中,演员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他 们留给观众的印象,他们通过语言、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观众形成他们 所希望的印象。因此,这是一种对观众“印象”的管理工作。
三、两级传播模式
保尔· 拉扎斯菲尔德[美]
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意见领袖:又称“舆论指导者”,指社会活动中能 有较多机会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的人,即“消 息灵通人士”;或对于某一领域有丰富的知识与经 验的“权威专家”,而其态度和意见对广大公众影 响较大的那一部分人。
四、扩散理论
所谓扩散研究,是指研究某种新的思想、观念、 政策、措施如何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得到推广。
爱德华·T.霍尔(Edward T.Hall)提出了社会交往中的空间距离
理论。他以美国成年人的交往为例,提出了4种距离: (1)亲密距离。 (2)个人距离。 (3)社交距离。①近社交距离;②远社交距离。 (4)公共距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不同的情况下,人对于空间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当 一个人的实际空间大于他所需要的空间时,他就会感到凄凉、孤独、寂寞, 希望与人接触。当一个人的实际空间小于他所需要的空间,或当他的个人 空间范围受到侵犯时,他就会对周围的人有厌烦感。因此,人为地调整人 们心理上的空间感,是增进他们之间感情的良好方式。例如,组织职工去 郊游,有助于增进职工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