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教学目标一、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二、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三、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单元说明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
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
“挚情的呼唤”这一诗歌追求首先表现为构筑的情感世界。
新诗80年来,诗人们追求情感审美有相当成绩。
由于“五四”民主启蒙在一代觉醒者心中普遍具有对人性意识的尊重与凡人情感的珍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一种追求由于救亡图存和社会大动荡内容而被冷落了一段时间,到新时期的创作中才获得复苏。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也恰好体现了这一追求。
《贺新郎》《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20世纪20年代,《秋歌──给暖暖》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发展时期,《妈妈》的作者江非则是朦胧诗后的第三代诗人。
一、体会诗歌的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对事物存在的感悟,不仅有情感的投入,而且包含着对事物本质的理智觉察。
《秋歌──给暖暖》表达了对美好、温暖人生的信心和怀恋。
有一批诗人还有意识地把庸常人情作了净化,使之具有一定的社会审美价值。
于是,这种看似平常的感情,不仅有健康向上的一面,更有生命投入社会的趋势。
《贺新郎》抒写了为国家大业而舍儿女私情的奉献精神,《一个小农家的暮》以一个小农家的日暮生活场景抒发了对祖国深情的眷恋。
诗人们不但强调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同时比较重视审美情感的社会化价值。
《也许──葬歌》在表达了痛失爱女的悲情的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
《妈妈》则是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来关照中国贫苦地区的母亲们的生命状态。
二、体会抒情诗歌的抒情风格和语言方式诗歌虽然是抒情文体,但是任何情感抒发都有一个出发点,也就是“缘起”。
尤其是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抒情诗歌情感的丰富性、表达的技巧性,也体现了诗人通过对亲人的情感态度折射出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认定方式。
学习这种类型的诗歌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具体准确地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二是看清诗人表达情感的切入角度;三是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情感的丰富性。
老师应了解和掌握新诗文体知识、鉴赏要领,运用新诗的解读方法进行教学。
这五首诗的语言风格都很有特点,《贺新郎》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词语,既深情婉转又豪气干云,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一个小农家的暮》运用了散文式的语言风格,并有民歌的语言特点,重视动词的精确使用、颜色形容词的对比,以白描和叙述的语言抒写了对故国田园的思念和热爱。
《也许──葬歌》《秋歌──给暖暖》《妈妈》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复沓的手法。
对心境作情调表现的诗十分需要一唱三叹的回味,音节、节奏和体式的复沓回环──这是外在律所起的作用,但这只有和情绪的荡漾流转──内在律结合起来,才能使一唱三叹的情调传达出来。
如果排除了情绪的摇曳流荡,只求外在律产生的一唱三叹,就会失去诗歌世界的深层真实。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由激情冲动引起的感觉印象,采用日常交际语言未必能表现得恰如其分。
感觉印象的跳跃性、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决定着诗人在创作中要破坏日常交际语言约定俗成的逻辑程序,但诗人写出诗来是要让大家欣赏的,破坏了交际语言约定俗成的逻辑程序,有时在读者看来是语无伦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诗家语”的“无理而妙”。
短文《诗的发现》主要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诗歌感悟。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诗歌时应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在学习生活之外,以一颗博大的爱心接触新鲜的事物,它们会把我们从庸常的意识里唤醒,因此读诗、写诗需要扩大生活感受,深化人生体验;另外注意,“青春就是一首诗”,注意学生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及时引导和启发,以这五首诗作为范例,从写作的方法上引领学生进行创作。
精读贺新郎整体感知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
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但是,杨开慧毕竟不是一个平常女子,而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坚强女性。
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时,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热泪欲零还住”;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到车站了,要分手了,一声汽笛可谓是催人断肠,从此之后两人将要“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
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
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将来夫妻重新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
短短六个字,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的愿望。
问题探究一、如何理解上阕结尾“人有病,天知否”?此问所关涉的,一是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二是诗人表达对爱妻的愧疚。
“人”和“天”承应上句的“吾”和“汝”,以求得到杨开慧的进一步理解。
为天下人谋幸福必须舍弃个人小家庭的儿女私情。
二、怎样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
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
这首词好就好在这两者的结合,有了儿女柔情的缠绵,更显得革命激情的昂扬;反之,有了革命激情的昂扬,也更显得儿女柔情的缠绵。
而在这昂扬和缠绵里,形象地衬托出一对胸怀大志的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
语言品味诗人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也不是偶然的,这个词牌起首五个字,独成一句,总括全词,干净利落,却引起下文许多情节。
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均以婉约为主,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眼角眉梢都似恨”,大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况味。
而至下阕的“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人生到此,不免肠断。
然而作者夫妇毕竟是一对革命伴侣,因此又相约要割断愁思恨缕,“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旨在形容“割断”两字,以表示革命的彻底和决绝。
“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则全然为豪放自如的“铜琶铁板”。
“重比翼,和云翥”是一对年轻情侣对革命必有的希望。
无论是革命激情还是儿女柔情,都是英雄本色。
作者的描写充满着诗意的形象,这首词将阴柔与阳刚两种词体风格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巧妙地进行整合。
有关资料一、写作背景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
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
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
会后复回上海。
9月经武汉返长沙。
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
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二、《贺新郎》笺注和赏析(公木)1.“挥手”十句[挥手从兹去]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恨]离愁别绪。
唐·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句,且有诗题《恨别》之作。
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零]落。
俗谓花落为零落。
[知误会前番书语]前番,前次。
书语,信中的话语。
全句意谓知道是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语。
何事无考。
[过眼滔滔云共雾]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电与风。
”过眼,从眼前掠过。
从句意谓人生滔滔,都好似过眼云雾,转瞬就消散了。
[算]点数,掂量。
[人有病,天知否]病指内心隐痛。
难言之隐,痛极呼天。
在这里人谓“吾”,天谓“汝”。
紧承上句。
2.“今朝”十句[今朝霜重东门路]今朝,今晨。
霜重,霜厚。
东门路,指长沙城东小吴门外的大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此句倒装,照字动词作谓语前置,主语为后面的残月,原意即“半天残月照横塘”。
横塘,大塘,指小吴门外清水塘。
1921~1923年,毛泽东与杨开慧曾住于此,中共湘区委机关亦设在这里。
[如许]如此。
[汽笛]火车开动前发出的蒸汽啸音信号。
[肠已断]比喻极度伤心。
南朝梁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孤旅]独自远行的客子。
[凭]义同请,请求。
诗词用语。
唐·杜牧《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唐·曹松《乙亥岁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愁思恨缕]离愁别恨的形象化比喻。
缕,细丝。
[要似……又恰像]两句言自己此去,一定要乘势促成中国大革命爆发。
“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对理想中之大革命的艺术性描绘。
[比翼]比翼双飞,多用于夫妻。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和云翥]和云,挟带云朵。
翥,飞举。
意谓直上云霄。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
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
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
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
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就以这首《贺新郎》而论,终以其属于现代诗词,纵写离别,也不见南浦阳关,而是把时空隐限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