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3-4课)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3-4课)
2.课件演示场景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学生相互交流
(2)教师: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长处,也都有存在着短处、不足。那么,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对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呢?
3.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板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学文明理
1.播放课件——《花园里的故事》。学生看完后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优点。特别注意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都值得肯定。)
2.教师:看来,我们班同学们身上的优点真多!请你们找一找,我有没有优点呢?
3.教师:没有想到,我在你们的心目中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呀!不过,你们想一想,我有缺点吗?有什么缺点呢?
3.问题讨论:比较一下,我们的学习中困难比钱伟长先生的大吗?
3、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这样学习很快乐
1、办法总比困难多
看教材第16页的四幅情境图和第17页写日记的同学是怎么克服学习困难的。
2、请你出主意
案例:冬冬翻开书看着数学应用题,他犯了难,题中有的字不认识,读起来很吃力,更不知道怎么列式了。平时,都是爸爸看着他做作业,有不会的,爸爸就会告诉他解决办法和答案,可是今天,爸爸迟迟没回来。唉,真烦人!他想,干脆还是等爸爸回来再做吧。
2.课件出示名言,引发学生思考: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顾嗣协)
教师:读了这句名言,你又明白了什么?
3.学到了这儿,你有什么体会?你又想到了什么?
3、说说我的长处和短处
1.教师:是啊,和故事中的松树、桃树、葡萄,名言中的骏马、牛、坚车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学们,你认为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你有哪些优点呢?
板书设计
4.三人行,必有我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新授
使用人பைடு நூலகம்
课题名称
4.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学目标
1.懂得学习和欣赏别人的长处。
2.知道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优点,也有短处和缺点;需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懂得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利于个人进步;注意发现和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难点:注意发现别人和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易于学生理解。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2课时
学法指导
座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应的课件,挂图及故事录音。
2.与学生座谈,了解他们对教材中:“古训”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
初备
复备
第二课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吗?
(2)提问:请同学们阅读“马克的故事”,谈谈故事中马克是怎样取得进步的。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你能经常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吗?
马克是用哪两张“提示卡”激励和要求自己进步的。
(3)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动手制作“提示卡”。
制作内容及要求:在提示卡上写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写出同学们的优点和缺点。提示卡版面自主设计。按照教材第21页表格的格式。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们是怎样解决的呢?
3、假如你是他们
1.教师布置写作文,小林同学胡乱写了两段,觉得写不下去了,就不再写了。
2.小刚因生病缺了课,学习一时跟不上,便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几道数学作业题不会做他就不做了。
讨论:假如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
4、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教学提示:举例印证。
2、困难并不可怕
大家想一想,大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特点?
1.揭题释义。教学提示:“欺软怕硬”—困难最大的特点。叶剑英元帅在1962年写下了一首诗,名叫《攻关》: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我们的课题就来自这首诗。
2.读故事,谈启示。
教学提示:请大家读一读教材第15页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故事,说一说钱伟长先生克服了哪些困难,你最佩服钱伟长先生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故事启示。出示课件:《周昉的故事》。画家周昉是怎样对待大家的评价的?这说明了什么?画家周昉给我们哪些启示?
2、问题探究。周昉听取了路人的意见,才画出了绝世佳作。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呢?发言要点小结:周昉能够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使自己的画作不断完善,从而弥补了不足,做到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他的绘画水平迅速提高。
3、联系实际。
1.夸夸班上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同学。
2.你准备取谁之长,补己之短呢?
3.小组交流讨论:(1)自己有什么短处?可以向哪些同学学习?(2)自己有什么长处?哪些人在这方面比自己做得更好?怎么向他们学习?
4.深化认识。
(1)过渡语:毛泽东同志的名言,非常通俗易懂,请大家借助这句名言理解“满招损,谦受益”的含义。
选择一位同学的卡片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听后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5.课外探究活动:(1)请家长或社区里的人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2)观察周围的人,看他们有哪些长处,把他们的长处记录下来。
教师总结: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也有短处和不足,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争取做一个全面发展、不断进步的好学生。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本节内容适合学生的情况,易于学生理解。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2课时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1.PPT
2.搜集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了解他们在学习上是怎么战胜困难的。
教学过程
初备
复备
第一课时困难常常会有、困难欺软怕硬
一、调查导入
1.教师:大家回想一下,在学习上没有遇到困难的同学请举手?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指出教师的缺点。)
4.教师:是的,教师也有自己的缺点。同学们,你们有缺点吗?谁来说一说?
(在这里,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同学虽然平时表现很好,但是人无完人,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缺点。)
教师总结:是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存在着短处和不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呢?下一课我们来探究学习。
归纳:学习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遇到困难找办法,而不是找理由;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要想学到知识,必须下苦功夫,而且还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要着急,只要动脑筋、想办法,总会克服困难的。
板书设计
3.攻书莫畏难
困难常常会有
困难欺软怕硬
这样学习很快乐
年级
三
主备人
学科
道德与法治
课型
年级
三
主备人
学科
道德与法治
课型
新授
使用人
课题名称
3.攻书莫畏难
教学目标
1.体会克服困难的过程,从中增强自信,积累经验教训。
2.知道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困难的过程。
3.面对困难不退缩,尝试想办法去解决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克服困难的过程,积累经验教训。
难点:尝试想办法解决困难。
教学提示:可能没有同学举手说自己没困难;或许也会有少数同学举手说没困难。
2.教师:这么多同学由学习上的困难,请大家说一说,从一年级到现在,大家都在学习上遇到过哪些困难?
3.请学生列举,教师归纳。
1、困难无处不在
1.聪明的人就没有学习上的困难吗?
教学提示:答案是否定的,举例说明。
2.困难对于不同的人,有大小之分,多少之分。
1.分析问题。题中不认识的字,读起来很吃力,不知道怎么列式?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冬冬呢?
2.解决问题。题中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或者去请教同学和其他人。读起来很吃力,可以慢慢读或多读几遍。不知道怎么列式,可以多读几遍题,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也就理解它的意思了,自然也就会列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