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性能学光学性能..

材料性能学光学性能..

6、吸收系数 光线通过介质时,引起介质的价电子跃迁,或使原子 振动而消耗能量。此外,介质中的价电子还可以吸收能量 而激活,当未跃迁而发出光子时,在运动中与其它分子碰 撞,电子的能量转变为分子的动能,从而造成光衰减,即 材料的光吸收。 dI=-βIdx
x dI I dx , ln x I0 I 0 I0 I
第一节 光的电磁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是电磁场周期性振动的传播形成的。 光是一种横波,其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H的振动方向互相垂 直。 设光的传播方向为S,则E、H、S互相垂直。 光的反应主要由光波中的电场所引起,磁场对介质的作用 远比电场要弱,所以在讨论光波时,往往只需考虑电场的作 用,而将磁场忽略。所以电场强度矢量称为“光矢量”。 偏振性是横波的特有性质。如果光波的电矢量振动只限定 在某一方向称为平面偏振光,亦称为线偏振光。电矢量在垂 直光传播方向的平面内的轨道亦呈椭圆或圆。这种光又称为 圆偏振光。光波也可以由各种振动方向的波复合而成。 如果在垂直于光传播方向的平面内电矢量振动取向机会均 等,这样的光称为“自然光”。
线性光学性能是指介质的电极化强度P与入射光波中的电场E成 线性关系:
P 0 E
其中χ为介质的极化率。线性光学特性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单一频率的光入射到非吸收的透明介质时,其频率 不发生任何变化; 第二:不同频率的光入射到介质时,各光波之间不发生相互 耦合,也不产生新的频率; 第三:当两束光相遇时,如果是相干光,则产生干涉,如果 是非相干光,则只有光的叠加,即服从线性叠加原理。 线性光学性能主要应用于普通光学器件。
I=I0e-βx
光强度随介质厚度变化而不断衰减,这一规律称为 Lambert 定律。I0未初始光强,I未透射后的强度;x为材料厚度;β为吸 收系数,单位为cm-1. 透射率为T=I/I0=e-βx,一般表示为T=(1-R)2 e-βx 不同材料的吸收系数有很大不同,空气一般为 10-5cm-1;玻璃 为10-2cm-1;而金属达到几十万,所以金属实际上是不透明的。 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强弱取决于电磁波的波长。金属对可见 光吸收强烈是因为金属中价电子处于未满带,吸收光子后为激 活态,而不用跃迁到导带,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区内,金属和 半导体的吸收系数都很大;对于电介质材料,吸收系数很小, 这是因为电介质中的价电子是填满的,不能吸收可见光的能量 而自由运动,而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使价电子跃迁到导带,所以 这一波谱吸收系数很小。 吸收分为选择性吸收和均匀吸收。
W1/W=[(n21-1)/(n21+1)]2=R 1-R为透射系数。光透过的界面越多,且材料的折射率相 差越大,界面反射就越严重。
5、全反射 当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 r大于入射角I。 当I为某值时,r可达到90,相当于光线平行于表面传播。;对 于更大的I值,光线全部反射回光密介质。全反射的临界角为 sini临界=1/n1 大于临界角,光线全反射,无折射能量损失。光纤通讯正 是利用这个特性。
n r ur
c n v c 3 108 m s
*光的传播伴随光能量的流动。在单位时间里流过垂直于传 播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能量称为光波的能流密度。 S=E×H 光强:能流密度的平均值。
I
c 2 E0 4
总结: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横波特性。 场矢量E和H彼此正交,且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其振幅大 小成正比。 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电矢量起主导作用 光强与振幅平方成正比,沿波传播方向前进。
当角度很小时,即垂直入射时
n 21 1 2 sin 2 (i r ) tan2 (i r ) (i r ) 2 (i / r 1) 2 ( ) 2 2 2 2 n21 1 sin (i r ) tan (i r ) (i r ) (i / r 1)
二、线性光学性能的应用及影响因素 1、透光性
材料可以使光透过的特性称为材料的透光性。当光透光厚度 为x的介质时,各种光能损失为:
I1为透进材料中的强度,I1=I0(1-R) R=[(n21-1)/(n21+1)]2 进入材料后的光能消耗于吸收损失和散射损失, 到达材料表面的光强为I0(1-R)e-(β+S)x,一部分再次反射到 材料内部;另一部分则传到右空间,其强度为 I4=I0(1-R)2 e-(β+S)x . I4/I0才是真正的透光率。由于反射光还有第二第三次反射,依 然有部分光强通过表面,因此,考虑这部分透光,将会使总透 光率提高。 影响材料透光率的因素主要有材料的吸收系数、反射系数 及散射系数、吸收系数与材料的性质密切相关;反射系数与相 对折射率有关,也与表面粗糙度有关;散射系数则与杂质、气 孔、晶界和微裂纹有关,光线通过时会遇到一系列阻碍。散射 系数是影响材料透光性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W1 / W ) ( A1s / As ) 2 sin 2 (i r ) / sin 2 (i r ) (W1 / W ) // ( A1 p / A p ) 2 tan2 (i r ) / tan2 (i r )
自然光在各个方向振动机会均等,可以认为一半能量属于入 射面平行的振动,另一半属于同入射面,所以总能流之比为: W1/W=1/2[sin2(i-r)/sin2(i+r)+tan2(i-r)/tan2(i+r)]
4、反射和反射系数 当光由介质1入射到介质2时,光在界面上分成了反射光和 入射光。设入射光的单位能量为W时:W=W1+W2 W1和W2分别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反射光和折射光的 能量流。根据波动理论:
W A 2 vS
由于反射波的传播速度和横截面积S都与入射波相同,所 以W1/W=(A1/A)2 A1和A分别为反射波和入射波的振幅。当把光波振动分为 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和平行于入射面的振动,根据 Fresnel定 律得到:
一、线性光学性能的基本参数 1、折射率 当光线依次通过两种不同介质时,光的行进方向发生改 变,称为“折射”。折射现象的实质是由于介质密度不同, 光通过时,传播速度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性质用折射率 n 表示。光从真空进入介质材料时,速度降低,二者速度之 比为材料的绝对折射率。 n=ν真空/ν介质=c/ν介质。 如果光是从材料1通过材料2,则入射角i、折射角r与两 种材料的折射率n1和n2的关系为:
7、散射 当光遇到不均匀结构时产生与主波方向不一致的次级波,与 主波合成出现干涉现象,使光偏离原来传播方向,从而引起散 射。例如含有较小粒子的透明介质、光性能不同的晶界相、气 孔或夹杂物,都会引起一部分光束散射,从而减弱光束强度, 减弱规律为I=I0e-Sx,S为散射系数。 质点的尺寸对散射系数有很大影响,当光的波长等于散射质 点直径时,出现散射的峰值。 光的波长不同时散射系数达到最大时的直径也不同。 Dmax= 4.1λ[2π(n-1)] 若散射质点的体积分数不变,当d<λ,则随d的增加,散射系 数S也随之增大;当d>λ时,则随d的增加,S反而减小,d~λ时, 达到最大值。 当d>λ,反射折射引起的总体散射起主导作用,此时,由于 散射质点和基体折射率的差别,当光线碰到质点与基体的界面 时,就要产生界面反射和折射,由于连续的反射和折射,总的 效果相当于光线被散射了。
第五章 材料光学性能
光学材料是功能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激光技术 出现后,光通讯及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对材料的 光学性能提出了更广的要求。本章简要介绍材料的折射、色散、 反射、吸收、散射等线性光学性能的基本概念,线性光学材料 性能在材料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非线性光学性能产生的条件、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第一节 光的电磁性质 了解光作为一种电磁波谱的特点。 第二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了解光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相性。波动性表现为干涉、 衍射现象;粒子性表现为光子具有能量与动量。 第三节 线性光学性能 掌握反射和反射率;折射和折射率;双折射、全反射;光的 吸收本质;光的散射。了解线性光学材料的应用,荧光材料和 激光材料。 第四节 非线性光学性能 理解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特点,表征、机理;了解它的应用。 (共6个学时)
E E0 cos(2t 0 )
v vT f
f
光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光振动的频率不变。 相同频率的光在不同的介质中有不同的波长。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速度为

C
c r ur
1 0 u0
0 u0 r ur 分别为介质和真空中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
1)材料的宏观和微观结构 材料的夹杂物、掺杂、晶界等对光的折射性能与主晶相 不同,从而形成相对折射率n21,此值越大,则界面的反射系数 越大,散射因子越大,散射系数也越大。 2)晶粒排列方向的影响 如果不是各向同性的材料则存在双折射问题,与晶轴成 不同角度,折射率不同。对于多晶材料,晶粒的不同取向均产 生反射和散射损失。 3)气孔引起的损失 存在于晶粒之间以及晶界玻璃相的气孔,从光学上相当 于第二相,折射率为1,引起的损失较杂质、不等向晶粒排列 等因素: 牛顿认为:光是由光源飞出的粒子流,解释了反射和折射 定律,但不能解释干涉和衍射 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波,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1860年: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波理论,认为电是一种电磁 波即可以直线传播,又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在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效应),波动说遇到了新 的困难。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光的量子性,并解释了黑体辐射。 1905年,爱因斯坦完善了光的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 问题。 1924年德布罗意创立了物质波假说。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 了起来了。 1927年:锹拉克提出了电磁场的量子化理论。 二、光的波动性 光的波动性表现在它有干涉、衍射,偏振等特性。
n21=n2/n1=ν1/ν2=sini/sinr
式中ν1及ν2为光在材料1及材料2中的传播速度;n1和n2分 别为材料1和材料2的绝对折射率;n21为材料2相对材料1的 相对折射率。
空气的折射率为1.0003,介质的折射率总大于1,固体氧化 物的折射率为1.3 ~2.7,玻璃的折射率为1.5~1.9。 折射率n与介质的极化现象有关。离子的极化率越大, n也 越大,大离子得到高的折射率;晶体中沿密堆方向上具有最 高的折射率;在同质异构材料中,高温时的晶型的折射率较 低,低温时的折射率高;相同化学组成的玻璃比晶型的折射 率低;对各向同性的材料施加应力时,垂直于应力方向折射 率增加,而沿应力方向的折射率变小。 2、色散及色散系数 材料的折射率随入射光波长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称为材料 的色散。材料的色散表示为: 色散=dn/dλ。实用的测量色散的方法是固定波长时的折 射率来测量的,而不是去确定完整的色散曲线。色散系数 γ=(nd-1)/(nf-nc) nd、nf和nc分别为钠的D谱线、氢的F谱线和C谱线(5893、 4861和6563Ǻ)测得的折射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