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大学材料性能学作业+习题标准答案

湖南大学材料性能学作业+习题标准答案

湖南大学材料性能学作业+习题标准答案————————————————————————————————作者:————————————————————————————————日期:第二章作业题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按“最大切应力理论”计算的最大切应力与按“相当最大正应力理论”计算的最大正应力的比值。

2缺口效应:截面的急剧变化产生缺口,在静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缺口效应,影响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3 布氏硬度:用一定直径的硬质合金球做压头,施以一定的试验力,将其压入试样表面,经规定保持时间后卸除,试样表面残留压痕。

HBW通过压痕平均直径求得。

4 洛氏硬度:洛氏硬度以测量压痕深度标识材料的硬度。

HR=(k-h)/0.002.二、脆性材料的抗压强度扭转屈服点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NSR:缺口敏感度,为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的比值。

HBS:用钢球材料的球压头表示洛氏硬度。

HRC:用金刚石圆锥压头表示的洛氏硬度。

三、试综合比较单向拉伸、压缩、弯曲及扭转试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1单向拉伸特点:温度、应力状态和加载速率是确定的,且常用标准的光滑圆柱试样进行试验。

应用范围:一般是用于那些塑性变形抗力与切断强度较低的所谓塑性材料试验。

2压缩试验特点:单向压缩试验的应力状态系数=2,比拉伸,弯曲,扭转的应力状态都软,拉伸时塑性很好的材料在压缩时只发生压缩变形而不会断裂。

应用范围:拉伸时呈脆性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测定。

如果产生明显屈服,还可以测定压缩屈服点。

3弯曲试验特点:试样形状简单,操作方便,弯曲试样应力分布不均匀,表面最大,中心为零。

可较灵敏的反映材料表面缺陷。

应用范围:对于承受弯曲载荷的机件,测定其力学性能。

4扭转试验特点:1扭转的应力状态软性系数=0.8,比拉伸时大,易于显示金属的塑性行为。

2圆柱形试样扭转时,整个长度上塑性变形是均匀的,没有颈缩现象,所以能实现大塑性变形量下的试验。

3能较敏感的反映出金属表面缺陷及硬化层的性能。

4扭转时试样中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在数值上大体相等,而生产上所使用的大部分金属材料的正断强度大于切断强度,所以,扭转试验是测定这些材料切断最可靠的办法。

应用范围:研究金属在热加工条件下的流变性能与断裂性能,评定材料的热压力加工性;研究或检验工件热处理的表面质量和各种表面强化工艺的效果。

四、缺口拉伸时应力分布有何特点缺口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轴向应力在缺口根部最大,随着离开根部的距离增大,应力不断减小,即在根部产生应力集中。

第三章作业题冲击韧性:材料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低温脆性:在试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时,会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型变为穿晶解理型,断口特征由纤维状变为结晶状韧脆转变温度:导致低温脆性的转变温度断裂分析图:表示许用应力、缺陷和温度之间关系的综合图2、Ak 冲击韧度NDT 无塑性或零塑性转变温度试说明低温脆性的物理本质及其影响3、低温脆性本质是材料屈服强度随温度降低急剧增加。

其影响因素包括晶体结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晶粒大小、金相组织)等试述焊接船舶比铆接船舶容易发生脆性断裂的原因4、因为焊接接口之间会从在裂纹,气孔,而且连接体之间不是同一种材料,导致焊口脆性大,同时焊接时钢铁内部发生了组织变化,但铆接就不一样了,它的抗拉能力很强,不易发生脆性断裂。

第四章作业题1、由宏观裂纹扩展引起。

表示应力场的强弱程度。

裂纹体在受力时,只要满足Ki>=Kic,就会发生脆性断裂。

2、平面应变断裂韧度,表示在平面应变条件下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

平面应力断裂韧度,表示在平面应力条件下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表示材料阻止裂纹失稳扩散时单位面积所消耗的能量。

试述低应力脆断的原因及方法3、原因:与材料内部一定尺寸的裂纹相关,当裂纹在给定的作用应力下扩展临界尺寸时,就会突然破坏。

防止方法:添加细化晶粒的合金元素细化晶粒形成板条马氏体及残留奥氏体薄膜增强塑性温度越低,脆性一般越大,增加应变速率也会降低塑性,因此要降低应变速率。

试述K判据的意义及用途4、裂纹在受力时,只要满足Ki>=Kic,就会发生脆性断裂。

它将材料断裂韧度同机件的工作应力和裂纹尺寸的关系定量地联系起来,因此可以直接用于设计计算,如估算裂纹体的最大承载能力、允许的裂纹尺寸,以及用于正确选择机件材料、优化工艺等有一大型板件,材料的0.2=1200MPa。

Kic=115MPa.m.探伤发现有20mm长的横向穿透裂纹,若在平均轴向拉应力900MPa下工作,试计算KI及塑性区宽度RO,并判断该件是否安全。

5 、Ki==159.5MPaR=2r=()=6.75mKi>Kic,会断,不安全。

第五章作业题疲劳断裂:金属机件或构件在变动应力和应变长期作用下,由于积累损伤而引起的断裂疲劳源:疲劳裂纹萌生的策源地疲劳条带:具有略呈弯曲并相互平行的沟槽花样疲劳寿命:在给定循环载荷条件下,试件或结构由开始加载至出现可检裂纹时的载荷循环数;疲劳极限:疲劳缺口敏感度: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疲劳裂纹门槛值影响实用价值1、疲劳裂纹不扩展的临界值,其影响因素包括材料成分和组织、载荷条件及环境因素。

其表示材料阻止疲劳裂纹开始扩展的性能,也是材料的力学指标,其值越大,阻止疲劳裂纹开始扩展的能力就越大,材料就越好。

它可以作为裂纹件的设计和校核指标。

2、提高零件的疲劳寿命的方法主要有:(1)只要能降低第二相或夹杂物的脆性,提高相界面强度,控制第二相或夹杂物的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均可抑制或延缓疲劳裂纹的萌生,应用实例有真空冶炼和真空浇注。

(2)晶界强化、净化和晶粒细化,可以提高材料疲劳寿命,细化晶粒既能阻止疲劳裂纹在晶界处萌生,又因晶界阻止疲劳裂纹的扩展,故能提高疲劳强度。

应用实例包括低碳钢和钛合金的强化。

(3)表面强化处理可在机件表面产生有利的残余压应力,同时还能提高机件表面的强度和硬度。

应用实例有表面喷丸和滚压,其在阻碍疲劳裂纹扩展中有良好的效果。

试说明疲劳裂纹扩展曲线的三个区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I区是疲劳裂纹初始扩展的阶段,扩展速率很小。

随△K增加,扩展速率快速提高,但变化范围很小,提高有限,扩展寿命长。

II区是疲劳扩展的主要阶段,占据亚稳态扩散的绝大部分,是决定疲劳寿命的主要组成部分,扩展速率较大,△K变化范围大,扩展寿命长。

III区是疲劳裂纹扩展的最后阶段,扩展速率很大,并随△K增加而很快的增大,只需扩展很少的周次即会导致材料失稳断裂。

影响因素有:材料的成分、组织、载荷条件及环境因素等。

第六章作业题名词解释:应力腐蚀:金属在拉应力和特定的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所产生的地应力脆段现象。

氢蚀:氢与金属中的第二相作用生成高压气体,使基体金属境界结合力减弱而导致金属脆化。

指标意义:scc:材料不发生应力腐蚀的临界应力KIscc:应力腐蚀临界应力场强度因子da/dt: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如何判断某一零件的破坏是由应力腐蚀引起的1、应力腐蚀显微裂纹常有分叉现象,呈枯树枝状,即:有一主裂纹扩展较快,其他分支裂纹扩展较慢。

根据这一特征即可区分。

、如何识别氢脆与应力腐蚀2、采用极化试验方法:当外加小的阳极电流而缩短产生裂纹时间的是应力腐蚀,当外加小的阴极电流而缩短产生裂纹时间的是氢致延滞断裂。

3、 Ki=(1.1)/=代入数据得a=1.91mm第二阶段结束时da/dt=0.00002利用积分公式t=580000s第七章作业题磨损:机件表面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时,表面逐渐有微小颗粒分离出来形成磨屑,使表面材料逐渐流失、造成表面磨损的现象。

粘着磨损:粘着磨损又称咬合磨损,是在滑动摩擦条件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率较小(钢小于1m/s)时发生的,它是因为缺乏润滑油,摩擦副表面无氧化膜,且单位法向载荷很大,以致材料承受的接触应力超过实际接触点处屈服强度而产生的一种磨损。

耐磨性:材料在一定的摩擦条件下抵抗磨损的能力。

接触疲劳:两接触体表面相对运动以滚动为主时,在接触区形成的循环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强度的情况下,表层引发裂纹并逐步扩展,最后使裂纹以上的材料断裂剥落下来,导致材料损耗的现象。

粘着磨损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提高材料或零件的抗粘着磨损的能力?1、摩擦副实际表面上总存在局部凸起,当摩擦副双方接触时,即使施加较小载荷,在真实接触面上的局部应力就足以引起塑性变形。

倘若接触面上洁净而未受到腐蚀,则局部塑性变形会使两个接触面的原子彼此十分接近而产生强烈粘着。

提高材料抗磨损能力的方式有:选择的配对材料粘着倾向应比较小、采用表面化学热处理改变材料表面状态、控制摩擦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应力,如:改善润滑条件,提高表面氧化膜与基体金属的结合能力,降低表面粗糙度等。

磨粒磨损分类提高零件的磨损抗力2、磨粒磨损可分为凿削式磨粒磨损、高应力碾碎性磨粒磨损和低应力擦伤性磨粒磨损。

凿削式磨粒磨损实例如挖掘机斗齿,提高其磨损抗力的方法是增加材料硬度;高应力碾碎性磨粒磨损实例如球磨机衬板与钢球机件表面的破坏,在高应力冲击载荷下,应选用高硬度材料,利用其高韧性和高加工硬化能力,可得到高耐磨性。

低应力碾碎性磨粒磨损实例如运输槽板的摩擦表面,在这一磨损场合,用中碳低合金钢并作淬火回火处理,可提高材料磨损抗力。

接触疲劳破坏有几种形式?如何产生的?如何提高零件的接触疲劳抗力3、接触疲劳破坏有麻点剥落、浅层破落和深层剥落三类。

麻点剥落:在滚动接触过程中,由于表面最大综合应力反复作用,在表层局部区域,由于损伤逐步累积,直到表面最大综合切应力超过材料抗剪强度时,就在表面形成裂纹,接着初始裂纹扩展,二次裂纹形成到二次裂纹扩展,形成磨屑最终形成锯齿形表面。

浅层剥落:在接触应力反复作用下,塑性变形反复进行,使材料局部弱化,遂在该处形成裂纹。

而后裂纹进行扩展,在滚动及摩擦力作用下又与表面生成一倾角的二次裂纹。

二次裂纹扩展到表面,反复弯曲发生弯断,从而形成浅层剥落。

深层剥落:压碎性剥落的裂纹形成后先平行于表面扩展,而后再垂直于表面扩展,最后形成较深的剥落。

提高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加大表面硬化层深度,渗碳层的有利残余压应力,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接触精度都能提高零件的接触疲劳抗力。

第八章作业题等强温度:晶粒与晶界两者强度相等的温度。

约比温度:试验温度与金属熔点的比值。

蠕变:金属在长时间的恒温、恒载荷作用下缓慢地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持久强度:在规定温度下,达到规定的持续时间而不发生断裂的最大应力。

应力松弛:在规定温度和初始应力条件下,金属材料中的应力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的现象。

tεσ用稳态蠕变速率表示的蠕变极限。

t τδσ/用蠕变总伸长率表示的蠕变极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