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未病项目评估细则

中医治未病项目评估细则

2.1.1设置“治未病”科,科室区域布局合理,面积满足业务工作需要。
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
2.1.2“治未病”科专职人员不少于6人,配置人员满足业务需求。
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
2.1.3配置6类以上中医健康干预类设备,如针疗类、灸疗类、中药熏洗类、牵引类、光疗类、电疗类、磁疗类等设备;配置3种以上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类设备,如体质辨识仪、四诊仪、经络检测仪、红外线热成像仪、五脏相音辨识仪等。
查阅相关资料;访谈2名治未病科人员。
2.3.2在区域中医药管理部门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下开展对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查阅相关资料。
2.3.3 在区域中医药管理部门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下开展对社会性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查阅相关资料。
2.4
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管理与指导。
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项目评估细则
评估指标
分值
评估方法
评分细则

保障措施
1.1
政府设有独立中医药管理部门或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设有独立的中医处(科)。
查阅编制机构相关文件资料。
1.2
区域政府成立包括中医药、卫生、工商、发改、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成员在内的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建立中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访谈政府及相关部门。
1.3
区域政府按照中央财政投入金额标准,给予配套资金投入,制订实施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按时使用、专款专用。
查阅政府文件、政府资金配套、拨款凭证、支出凭证等资料。
1.4
开展省级、地市级两级项目督导工作。
查阅相关文件或资料。

建设内容
2.1
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提供平台建设
2.4.1积极协调出台推进“治未病”工作的特殊政策和管理措施(如:中医治未病服务收费项目设立、中医养生保健市场监管制度设立等)
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
2.4.2开展对社会性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多部门协同管理试点工作。
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
2.5
在管理机制及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的创新举措(如:治未病服务信息化建设、与社会资本结合开展治未病服务、拓展服务人群的有力措施等,评估专家应具体列出)。
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现场访谈。
评估方法
评估指标
分值
评分细则
2.3
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2.3.1对本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开展中医“治未病”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
2.3.2在区域中医药管理部门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下开展对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2.3.3 在区域中医药管理部门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下开展对社会性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2.4
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管理与指导。
2.4.1积极协调出台推进“治未病”工作的特殊政策和管理措施(如:中医治未病服务收费项目设立、中医养生保健市场监管制度设立等)
2.4.2开展对社会性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多部门协同管理试点工作。
2.5
在管理机制及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的创新举措(如:治未病服务信息化建设、与社会资本结合开展治未病服务、拓展服务人群的有力措施等,评估专家应具体列出)。
查阅相关资料。
2.2.2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包括:现场咨询、健康讲座、发放中医“治未病”知识手册等。
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
2.2.3为区县级中医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业务指导。
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
2.3
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2.3.1对本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开展中医“治未病”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
查阅相关资料。
2.1.8制订中医“治未病”服务标准、规范或指南(指受国家委托制订的治未病相关指南、标准及操作规范等;或项目单位研究制订的机构治未病服务模式流程、技术应用指南、培训标准、服务质控标准等)。
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访谈。
2.2
区域内中医“治未病”服务业务指导
2.2.1开展“治未病”服务指南、技术规范及方案的培训与推广(包括国家出台的有关指南、技术规范和项目单位制订的服务方案等)。
查阅科室设备清单和使用记录,并实地考查。
2.1.4制订并实施2个以上中医健康状态干预方案。
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访谈。
2.1.5研发2种以上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设备或中医健康干预技术产品。
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
2.1.6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管理全程服务,服务量达到一定规模。
查阅医院统计报表等相关资料。
2.1.7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效果的总结、分析及评价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