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切线长定理

切线长定理

《切线长定理》评课稿
舒兰十二中
曹雪松
李艳萍老师的《切线长定理》这一课体现了“阳光课堂” 的理念。

所谓“阳光课堂”,它的核心理念是“积极向上、优质高效、和谐愉悦、整体提升”;“阳光课堂”的内涵: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思想品格,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达到知识与方法的优质高效;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师的专业品质,全面推进教育内涵的发展。

李艳萍老师此次的阳光教学行动,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即学前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提升——达标测评。

一、课前学案的充分“预设”与课堂的自由“生成”相呼应。

本节课中李老师课前以学案的形式预设问题:分别让学生画圆的一条切线,两条切线,三条切线、四条切线。

以开放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赋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优秀的学生可以画出多种位置的切线发展他们思维的广泛性,学困生也可以在复习切线判定的基础上顺利完成,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

这样,不仅节省了课上时间,也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发展,为课堂自由“生成”切线长的概念做好了铺垫。

由于,课前学生亲自动手画出圆的切线,不仅增强了学生直观体验,更易于学生体会并发现切线和切线长的区别,完成基础目标的教学。

二、充分体现新课标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中设置了三个探究问题主线:
问题一:观察从圆外一点画出圆的两条切线的图形,小组交流讨论你的发现和结论,加以验证,并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

此环节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最后归纳得出切线长定理,使学生的直观操作与逻辑推理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学生在总结出切线长定理的同时,又通过观察图形发现了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为圆的对称轴,利用对称性还可的到更多的边等、角等、弧等的结论。

然后,通过动态演示强化切线长定理这一核心知识。

可以看出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可以树立学生已知与未知、简单与复杂、特殊与一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的思考方法。

本环节教师通过学生探究、学生讲解、学生总结、归纳总结得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切线长定理”,又通过动态演示强化核心知识。

最后通过习题、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应用核心知识,树立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样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强化核心知识,更易学生接受。

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再次创设问题二:观察圆的三条切线组成三角形的图形,此环节让学生根据题设和已有的切线长定理,经过观察推理学生水到渠成的得出三角形的内切圆的相关概念。

问题二的引入自然流畅,层层递进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达成本节课知识目标的教学。

最后,通过在三角形铁皮上裁下一个最大的圆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从实际中发现数学
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两个问题的研究使本节课的探究达到高潮,为了给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又引入了问题三:观察圆的四条切线形成四边形的图形。

学生通过在图形中识别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总结的出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再次应用本节核心知识发现新的结论。

这样教学,教师不只是让学生“见到树木,也看到了他们所在的森林”。

三个问题的探究都是让学生根据题设和已有的知识,经过观察、推理得出结论,这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好处。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就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交流分享、质疑解惑,让他们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

每个环节都经历了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归纳提升。

体现阳光课堂理念,课堂上学生活动是“明线”,教师的教学是“暗线”,体现“学生主体”教学观。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觉,增大教学容量。

本节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是动态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同时也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四、归纳提升环节即谈收获又谈疑惑,即整合知识,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例如学生提出:
1、筷子问题中的切线长定理。

2、过圆外一点用尺规做圆的切线的方法。

3、圆外切五边形的性质。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进行学生思维外延。

几点建议:
一、精心设计课堂语言,评价学生要及时到位。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地方或出错的地方,教师可采用“你们的看法和他相同吗?”“好像不完整谁还有补充?”“大家比较谁的说法更有理?发表你的见解”等形式激发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这样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出错了,当别人给他改对之后,教师可以让做错的同学给大家一些经验提醒;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总结知识后,让学生通过说出自己错误的体验升华本节知识。

例如,在课堂练习时,如果有学生独立说出答案,并说出理由,是否会更好的帮助老师发现学生个性问题,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师的功底,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点
滴,对学生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在他原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数学教学。

这是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体会的。

二、备课认真,但更要重视细节。

1、板书切线长定义时“切线长:从圆外一点到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

”不太严谨。

应该写为“切线长定义: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线段得长度叫做切线长。


2、教师课堂语言“告诉我你的思想?”是否换成“告诉我你的想法?”更合适些。

这也提示我们数学教师需要锤炼课堂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