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作者:朱慕菊发布:系统管理员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与成就
(一)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针
1、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2、幼儿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2000年,全国在园幼儿数约是1980年的2倍;20年来,社会力量办园始终是主体;2000年,农村在园幼儿数是1980年的1.8倍;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人逐年加大;教育部门办园的幼儿数有显著增长;地方政府办园的积极性增强。

此外,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项目,中央教科所与荷兰伯纳德·范里尔基金会合作开展“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项目,效果显著,使农村及贫困地区形成了灵活多样的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形式:如幼儿园、学前班、游戏小组、活动站、周末班、大篷车、家庭辅导站、人户指导等。

3、主要成就与趋势
(1)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举办幼儿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幼教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教育部门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格局。

(2)适应中国国情,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满足不同需要的幼教体系开始形成。

(3)城市基本解决了“人园难”,农村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数大幅度增加。

(二)幼儿教育的管理体制
明确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管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

1、教育及各有关部门职责
教育部门的职责包括:贯彻国家幼儿教育工作方针、政策;拟定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分类指导;建立视导和评估监测制度;培训园长、教师,建立教师资格审定制度;办好教育部门办的示范园。

同时,城建、卫生、物价、计划、财政、人事等部门也都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形成了党和政府重视,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群众团体关心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2、依法治教
主要颁布了《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1987)、《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1987)、《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1992)、《学前班工作评估指导要点(试行)》(1996)、《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等法律法规。

地方政府主要围绕地方幼儿教育管理条例、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幼儿园分类评估标准和办法、园长教师资格审定和考核办法、收费制度管理办法五方面加强了地方法规建设。

(三)幼儿园的教育改革
1、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思想
(1)幼儿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2)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3)教育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
(4)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满足发展中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5)幼儿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等等。

2、科学研究推动了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
1990—1994年,原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1989—1999年,中央教科所幼教室开展“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研究;1991—1995,中央教科所幼教室开展“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1988—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开展试点国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四)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1994年,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了“九省(市)幼儿园园长现状及任职条件、岗位要求意向的调查”;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试行)》、《关于开展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全国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试行)》。

(五)问题与挑战
1、幼儿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
2、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与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
3、幼儿教育事业投入不足;
4、一些地方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
5、有些地方幼儿教育管理力量薄弱。

二、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政策
(一)“十五期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
形成以公办园为骨干和示范,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城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托儿所、幼儿园、游戏小组、社区玩具图书馆、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等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区幼儿教育网络,布局合理,方便家长,满足0—6岁儿童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

“十五”期间,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全国学前M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80%;大中城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3—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同时根据“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把以上目标具体化为:
——占全国人曰 15%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要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使受教育率达到60%,力争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35%;使大多数0—3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占全国人口50%左右、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努力使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0%;使90%的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占全国人曰35%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基本满足社会对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受教育率达到90%;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二)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1、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的职责:
(1)国家制定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发展规划。

(2)省级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工作;统筹制定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积极扶持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3)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负责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负责幼儿园园长、教师的管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4)城市街道办事处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发展幼儿教育的计划;负责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庭幼儿教育,提供活动场所和设备、设施;筹措经费、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服务。

(5)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和对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

各部门职责:
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内各类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

(见后图)
(三)加强管理,保证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

2、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

3、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管理。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S
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

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是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和规律,关注个别差异,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幼儿园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机制。

要鼓励教师立足教育实践,开展日常教研活动。

建立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以园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作用。

园长是幼儿园建立以园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幼儿园教育研究的身体力行者。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提高幼儿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制订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规划。

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实行教师聘任制。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六)加强领导,保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对发展幼儿教育的认识,加强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人,做到逐年增长。

幼儿教育的经费要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保证幼儿教育管理层层落到实处。

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幼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园的指导作用。

建立幼儿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