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基本理论

民法基本理论

民法基本理论本章考情分析最近3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与核心考点分布2014年2013年2012年核心考点分布单选题4分6分4分 1.权利主体2.民事权利3.民事法律事实4.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与效力5.代理制度6.诉讼时效制度多选题3分- 2分综合题- - 1分合计7分6分7分本章教材的主要变化2015年本章发生重大调整,主要变化有:(1)对民法的特征及其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法律行为、诉讼时效部分进行了重新编写;(2)新增民事义务部分、权利主体一节内容;(3)删除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本章结构框架图一、民法概述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民法的特征1.民法是权利法2.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3.民法规范多为任意性规范任意性规范是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的规范,也可以排除适用;而强制性规范是当事人必须遵守和适用的规范。

4.民事责任具有直接救济性民事责任以回复被侵害权利的原状作为原则,在回复原状不可能时,则依价值规律予以金钱赔偿。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1.私权神圣原则2.身份平等原则(1)法律平等地赋予民事主体以民事权利能力;(2)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既享有权利,又依法承担义务;(3)民事主体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3.意思自治原则4.公共利益原则(外在要求)民事主体所从事的民事活动及其效果,必须符合我国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公共利益的要求。

5.诚实信用原则(内在要求)6.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对意思自治的限制)行使民事权利不得超越正当边界、不得损害他人权益、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例题·单选题】民法与行政法各有其调整对象。

下列有关二者调整对象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2008年)A.民法调整的是主体之间地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比如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而行政法调整的是主体之间地位平等的社会关系,比如土地出让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B.由于行政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所以,行政机关与公民在行政诉讼中地位平等C.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中主体之间的权利能力是平等的D.民法调整财产关系,行政法调整人身关系,只有经济法既调整财产关系又调整人身关系【答案】C【解析】(1)选项AD: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2)选项B: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不对等的,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3)选项C:按照身份平等原则,法律平等赋予民事主体以民事权利能力。

二、民事法律关系概述(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2.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对等通常,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取得权利须以承担相应的义务为前提,不允许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相应的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的救济措施具有补偿性(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1.主体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国家。

【解释】现代民法中,民事主体的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部分非法人组织亦可获得主体资格,如合伙、分公司等。

2.内容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3.客体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1)物:物权关系的客体;(2)行为:债权关系的客体;(有意识的活动)(3)智慧产品: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4)人格与身份:人身关系的客体。

三、权利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自然人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与意思能力无关)。

【解释】(1)胎儿尚未出生,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2)公民死亡后,依法仍继续享有某些权利(如著作署名权),但不代表已经死亡的公民仍有民事权利能力;(3)植物人尚未死亡,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以意思能力为基础。

表6-1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①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②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①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解释】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法律只允许其(独立)从事与其年龄、智力及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①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②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原则上无效。

但纯获利益的行为(如接受赠与、奖励等)、日常生活必需的细小行为(如购买零食等),他人不得以无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该民事行为无效。

(二)法人法人,是民法赋予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团体。

1.法人的特征(1)法人是团体;根据其成立的基础是人的集合还是财产的集合而区分为“社团法人”(如公司)和“财团法人”(如基金会)。

(2)法人是民法赋予民事权利能力的团体;(3)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法人的财产属于法人所有。

独立于其他法人和自然人的财产;独立于法人成员的财产;独立于其捐助人或出资人的其他财产。

(4)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的出资人对法人债务仅以其出资额为限,负有限责任。

(5)法人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

2.法人的分类(《民法通则》的分类)(1)企业法人:是依照法人条件组建并被赋予法人资格的企业,如公司。

(2)机关法人:获得法人资格的国家机关。

(3)事业单位法人:是被赋予民事主体资格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

(4)社会团体法人:由自然人或者法人自愿组成,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学术研究、行业协调等活动的法人。

如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商会等人民团体。

3.法人的成立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法人组织机构(或法人机关)法人的住所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即法人意思机关或执行机关所在地。

4.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两者的始期与终期完全一致。

(2)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自其成立时开始,至其清算完结时终止。

【相关链接】公司的权利能力始于成立即营业执照签发,终于终止即注销登记。

(P200)5.法人的终止(1)法人终止,是指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的丧失。

(2)法人终止的原因主要有:依法被撤销、自行解散、破产等。

(3)法人无论因何种原因终止,都必须经由清算程序,“清算完结之日”,即是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消灭之时。

【例题·单选题】根据民法基本理论的规定,法人是指()。

(2010年)A.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B.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机构负责人C.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单位法定代表人D.非公有制企业组织【答案】A【解析】(1)法人是和自然人相对的概念,注意区别于“法定代表人”,排除选项BC;(2)法人与非法人的划分与所有制形式无关,非公有制、公有制企业组织都有可能是法人,排除选项D;(3)选项A:法人是法律赋予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其核心特征在于“独立”,独立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

四、民事权利(一)民事权利的分类1.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和社员权“以民事权利的客体所体现的利益性质为标准”(1)人身权①人格权和身份权属于人身权。

【解释】人格权,如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自由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身份权,如配偶权、亲(子)权、亲属权。

②与其主体不可分离,故无从转让;③人身权不能以经济价值衡量,但当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且不能回复原状时,尚须借助于财产手段予以救济。

(2)财产权(如物权、准物权、债权和继承权)①财产权所体现的利益具有经济价值,可予以经济评价。

②财产权可以同主体发生分离(可以转让,除非特别禁止)。

(3)知识产权(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①客体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智慧产品,如作品、专利发明、商标设计等。

②内容具有“垄断性”。

(4)社员权社员权基于社员资格而产生,如表决权、知情权、盈利分配权等。

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以民事权力的作用为标准”(1)支配权①支配权,是对客体直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如物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

②支配权的实现,仅凭权利人单方的意思即可,无需义务人的积极行为相配合。

③与支配权对应的义务是容忍、尊重和不干涉,表现为不作为。

(2)请求权①请求权,是可以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请求权的内容须借助于义务人的给付方能实现,请求权人不能对权利的标的进行直接支配,而只能请求义务人实施给付(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

②同一客体上可以成立两个以上的请求权,而且彼此平等,成立在先的请求权并无当然的优先效力。

(3)形成权形成权,是指依权利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既存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如承(追)认权、同意权、选择权、撤销权、解除权、抵销权、终止权。

(4)抗辩权抗辩权的效力在于阻止请求权的效力,从而使抗辩权人能够拒绝对相对人履行义务。

3.绝对权与相对权(1)绝对权,是指无须他人协助,即可行使、实现的权利,如物权、人身权;(2)相对权,是指须借助他人的协助,方可实现的权利,如债权。

4.对世权与对人权(1)对世权,是指能够请求“不特定”的一般人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如物权、人身权等;(2)对人权,是仅能请求特定的人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如债权。

【解释】物权是支配权、绝对权、对世权;债权是请求权、相对权、对人权。

5.专属权与非专属权“以权力可否与其主体分离为标准”(1)专属权(如人身权),是只能由其主体享有或行使的权利;专属权不得让与和继承。

(2)非专属权,是非专属于特定主体,可以让与和继承的权利;如一般的财产权。

6.主权利与从权利“以权利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为标准”在相互关联的几项权利中,主权利不依赖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从权利须以其他权利的存在为其存在的前提。

【解释】在有担保的债权中,担保权利(抵押权、质权等)相对于其所担保的债权而言是从权利,而被担保的债权则是主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