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体格检查ppt课件

诊断学-体格检查ppt课件


-
2
第一章 基本方法
•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
• 视诊:视
• 触诊:触
• 叩诊:叩
• 听诊:听
• 嗅诊:嗅
• 基本原则:
1、危重病人先抢救后检查或边抢救边检查。
2、按一定顺序检查。
3、随时复查。
4、集中检查,分-开记录。

3
视诊
• 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 注意事项:视诊时被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在自然光线
时。见于肺气肿。
• 注意事项 • 1、被检查者体位要舒适、叩诊部位肌肉要松驰否则影响叩诊音调与音响。 • 2、叩诊时应保持环境安静。 • 3、叩诊应以掌指关节和腕关节活动为主、避免肘关节的运动。 • 4、叩诊时除注意叩诊音的变化外还应结合手指所感受的局部组织振动的差异进行综合考虑
判断。
-
8
清音(resonante)
• 叩诊(percussion)是指检查者用手指叩击被检查者体表使之产
生音响,由于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密度、弹性各异而发生不同的 声音,借助叩击发出的不同音响来判断体内器官状况的检查方法。
• 方法 依叩诊的目的和手法不同,通常分为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
诊法。
• 1、直接叩诊法 用并拢的中间三指的掌面直接轻轻拍击被检查
均较弱,如心脏叩诊音。
• (3)鼓音(tympany) 如同击鼓声,与清音相比音响更强,振动持续时间也较长,在叩击
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正常时见于左下胸胃泡区和腹部,病理情况可见于肺内空 洞、气胸、气腹等。
• (4)实音(flatness)叩击实质脏器心或肝所产生的音响,也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等。 • (5)过清音(hyperresonance) 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可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
• 当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
时可获得浊音,如心脏或肝脏被肺段边 缘覆盖的部位。
-
12
实音(flatness)
• 实音:为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更弱、
振动持续时间更短的叩诊音。
• 见于叩击无肺组织覆盖区域的心脏或肝
脏。病理情况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和肺 实变等。
-
13
听诊
• 直接听诊法:是用耳直接贴于被检查者体表某部位,
听取脏器运动时发出的音响,听到的声音一般较弱, 现已很少使用,仅在没有听诊器应急时采用。
• 间接听诊法:是借助听诊器进行听诊。为临床常用
方法,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
• 注意事项:
• 1、保持环境温暖和安静,避免因外界及寒冷引起肌
-
10
过清音(hyperresonance)
• 过清音: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一种
音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
• 正常儿童因胸壁薄可叩得相对过清音,
临床上常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 性减弱的疾患,如肺气肿。
-
11
浊音(dullness)
• 浊音为音调较高,音响较弱,振动持续
时间较短的叩诊音,除音响外,扳指所 感觉到的振动亦弱。
– 深部滑行触诊法:该触诊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 胃肠病变的检查。
– 双手触诊法: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 深压触诊法 – 冲击触诊法:一般用- 于大量腹水患者肝脾的触诊。5
触诊2
• 注意事项: • 1、检查者应位于被检查者右侧,面向被检查
者,随时注意观察触时被检查者的表情,检查 者的态度必须稳重、端庄。
• 清音:为频率约100—128次/秒,振动
持续时间较长的音响。是正常肺部的叩 诊音。
• 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
常。
-
9
鼓音(tympany)
• 鼓音:其音响较清音强,振动持续时间
亦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 时出现。
• 正常情况下见于左侧前下胸部的胃泡区
及腹部。病理情况下常见于肺内巨大空 洞,气胸和气腹等。
部位体表,借助拍击后的反响音及手指的振动感来判断该部深层 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常用于胸、腹部面积较广泛的病变。如大量 胸腔积液、积气及大片肺实变。
• 2、间接叩诊法 临床最常用的叩诊方法。其手法是:以左手中
指第二指节紧贴于被检部位,其余手指要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 右手各指自然弯曲,以中指的指端垂直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背 面。对每一叩诊部位应连续叩击2-3下,用力要均匀,使产生叩 诊音响基本一致,同时在相应部位左右对比以便正确判断叩诊音 的变化。
-
7
叩诊2
• 叩诊音
• 被叩击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的弹性、含气量以及距离体表深浅不一,可产生不同的叩诊音,故
可将叩诊音分为清音、鼓音、浊音、实音和过清音5种。
• (1)清音:为正常肺部叩诊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 (2)浊音(dullness)当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叩击时音响和振动感
下进行,因黄疸及某些皮疹在灯光下不易辨认而常发生 漏诊。
• 视诊内容: • 一般状态和许多全身性的体征,如:年龄、发育、营养、
体型或体质、意识、表情、体位、姿势和步态等。
• 局部视诊:如:皮肤、黏膜、眼、耳、口、鼻、舌、头、
颈、胸、腹、肌肉、骨骼 、关节等外形。
• 特殊部位视诊须借助于某些仪器进行检查,如:耳镜、
诊断学
Diagnostics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临床教研室 李文月
-
1
第二篇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
是指医师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于传统 或简便的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 叩诊锤、检眼镜等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估病人 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许多 疾病通过体格检查再结合病史就可以作出临 床诊断。医师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后对健康状 况和疾病提出的临床判断称为检体诊断。
• 2、病人体位一般为仰卧屈膝,两腿略分开,
必要时可采用半坐位、立位和侧卧位,侧卧检 查时下腿应伸直,上腿略弯曲。
• 3、检查手法应注意轻柔,由浅而深,由轻到
重,手掌应保持温暖以免刺激病人而混淆检查 结果。检查时应遵循由远离病变部位开始,下 腹部检查时病人应先排尿,以免将充盈膀胱误 诊为包块。
-
6
叩诊
鼻镜、检眼镜及内窥镜等。
-
4
触诊
• 触诊:是医师通过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是的感觉
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分浅部触诊和深部触 诊两种方法。
• 浅部触诊法(1cm)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
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表浅神经、 阴囊和精索等。
• 深部触诊法(2cm以上,有时可达4~5cm )
用于诊察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