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军事理论》
课程类型: 公共课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军事理论课以国防教育为主线,提高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强化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环节以课堂授课为主线。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
二、课程定位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达到居安思危,忘战必危的思想意识。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以国防教育为主线,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考核方式,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
素质目标
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 天。
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
知识目标
对国防概述、国防法制、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军事思想概述、国际战略环境概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安全环境、高技术概述、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信息化战争概述、信息化战争特点、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有较清醒地了解。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努力拼搏,掌握科技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达到和平时期,积极投身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战争年代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后备人才。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标准
一、国防概述
国防基本要素;国防历史;主要启示
二、国防法制
国防法规体系;公民国防权利和义务
三、国防建设
国防体制;国防建设成就;国防建设目标和政策;武装力量
四、国防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国防教育五、军事思想概述
形成与发展;体系与内容;主要代表作
六、毛泽东军事思想
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七、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地位作用
八、国际战略环境概述
九、国际战略格局
历史、现状和特点;发展趋势
十、我国安全环境
演变与现状;发展趋势;国家安全观
十一、高技术概述
概念与分类;发展趋势;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十二、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
十三、高技术与新军事变
十四、信息化战争概述
信息技术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信息化战争演变与发展
十五、信息化战争特点
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课程作业:每两周一次作业,书面写在作业本上,作业质量作为学生考试成绩的50%计入总分。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二、教学建议
部分课程的教学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果条件许可,结合学生军训可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课堂教学中,种种与学生的双边互动,部分教学内容要结合历史事实进行讲述,必要时播放电影和电视片进行教学。
三、考核评价建议
军事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状况、课程建设以及学校对本课程的定位等方面。
学生学习效果应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进行。
军事教师教学状况应包含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等,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
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应包含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经费保障以及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等。
课程定位应包含课程指导思想、机构建制、保障措施等。
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各方面的评价。
四、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选用与编写建议
教材选用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高等学校军事课教程》
第五部分附录
本课程标准适用我院各专业专业。
本《大纲》是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军事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开展课程评估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
《大纲》中涉及的内容,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课程标准制订人:张维良
批准人:张维良
制订日期:201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