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金融信贷状况及策略

农村金融信贷状况及策略

农村金融信贷状况及策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尽管我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已大幅改善,但我国农村还普遍未能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之后,金融信贷支农缺位严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德州市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市,加快推进德州市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强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金融资源聚集能力,是当前促进德州市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一、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基本情况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德州市着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金融信贷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性金融服务需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普惠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一)农村金融信贷主要发展成就1.农村金融信贷趋向活跃,信贷支农力度不断提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德州市涉农金融信贷机构增多,基本形成了点多面广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网点,涉农信贷投入逐年加大。

目前,该市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市商业银行,其他各商业银行也都开展了涉农信贷业务,此外,还出现了一批新型的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日渐活跃。

农信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是各涉农金融机构中网点覆盖范围最大的一家,以支持农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

农业发展银行加大了涉农商业性信贷业务和农村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发放力度;农业银行设立三农事业部,创新管理模式,农村金融信贷不断增加;邮政储蓄银行自2008年开展了信贷业务,利用自身网点多的优势,为农村资金回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商业银行加快进军涉农信贷领域,目前已在宁津、乐陵成立两家县级支行。

至2008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91.53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57.8%,支农贷款的增幅和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涉农金融信贷品种增加,信贷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农村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资金需求的新变化,从农村的信贷需求看,由小额农贷为主逐渐向大额的、相对固定的转变,由传统农业资金需求向现代农业资金需求转变,由短期的向中长期资金需求转变,从地域上看,具有多样性、不均衡性。

近年来,各涉农金融机构结合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加快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增加信贷品种,逐渐简化手续,不断扩展业务服务对象范围,如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抵押、质押、保证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贷款,还先后开发了仓单质押贷款、社团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动产抵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联盟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等新品种,放贷方式更加趋向灵活多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实施“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进乡村工程,让群众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

截止2011年5月,德州市已布设金融自助终端200台,1000多个村庄的百姓享受到了便捷的金融服务。

根据规划,2年内将实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全覆盖。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匮乏的问题。

3.金融信贷配套工作稳步推进,金融生态明显改善。

一是对农村金融信贷的财政支持和货币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财政对信贷支农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逐年增加,人民银行对涉农信贷实行差别化的较低准备金率,逐年增加支农再贷款并实行优惠利率,及时调整再贷款使用期限,以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实际需要。

二是深入开展征信体系建设。

德州市已开发了包括农村信用信息监测分析系统、信用评价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三个模块的“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

稳步推进“三信”评定工作,已评定全市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占农户、自然村和乡镇的比重达39.12%、40.60%和33.33%。

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

三是农业保险工作有序开展。

已有临邑县、齐河县、禹城市、夏津县、乐陵市、武城县被列为农业保险试点县。

四是信贷担保机构持续发展。

2010年全市信用担保机构已达50家,注册资本金达到16.28亿元。

(二)农村金融信贷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目前,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信贷供求总量与结构的双重供需失衡。

主要表现为:1.总量供给不足。

金融主体缺位与农村不断增长的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领域的基本矛盾。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较少,覆盖率偏低,金融信贷供给相对不足,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主体,金融机构功能相对弱化。

目前在农村乡镇设有信贷网点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在部分县设立支行,在乡镇以下未设立机构。

仅有的2家村镇银行及其它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尚很弱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尽管一些农村开始设立“三农”金融服务站,但村级信贷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十分缺乏。

大型商业银行参与不够,全市四大商业银行除了农业银行外,其他各行支农贷款投入有限。

同时,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综合经营效益,部分商业银行涉农信贷业务甚至相对缩减,且贷款门槛高,贷款难,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主体,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弱化,服务质量水平较低。

其次,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业务刚刚开展,远未扭转因制度安排造成农村存款大量流失的局面;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通过存放商业银行、上缴央行,造成部分资金外流;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也有一部分通过系统转移到回报高的非农产业和地区。

2.结构性供给失衡。

信贷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与农村日益多元化的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德州市农村信贷矛盾的主要表现。

与日益多元化的农村信贷需求相比,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为:信贷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结构不合理,多集中在大额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两头,10万以上的中等额度信贷规模较小;交易成本较高,贷款利率普遍上浮40—50%,基本接近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信贷对象资格条件要求高,期限短且手续繁琐,难以满足农村生产经营等多样化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分化转型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合作组织、个体专业户、民营企业等更多的组织形式,主要的种植业、养殖业逐渐从传统的散种、散养向优质化和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转变;从农业中脱离出来的个体工商户及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流通、销售企业增长较快,发展型农户Et益增多,消费性信贷需求不断增长,农村经济对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化。

农村贷款需求额度在提高,且多数为中长期需求,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需求在30万元以上的占50%以上。

目前,农村金融信贷产品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抵押或质押贷款为主。

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一般为3万元以下;发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一般为10万元以下,难以满足新农村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要。

据估计,德州市民间借贷资金总规模达50亿元以上,达到全部贷款余额的32%,新发展民营业户中约有50%是靠民间借贷发展起来的。

二、制约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发展的三大症结综合来看,制约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发展的主要是“三农”本身特点、金融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这三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较弱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周期性强、风险高,农民收入低且增长较慢,缺乏有效担保,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较弱,是制约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发展的首要因素。

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结构较为单一,加之长期缺乏技术和资金投人,且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户抵御自然能力弱;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较少,或者缺乏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难度大,而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与农户生产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隐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广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运用信贷、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意识淡薄、能力较弱;多数村镇中小企业经营不规范,没有完整规范的帐务核算资料,难以适应市场与环境选择;农村执法难度较大,执行成本高,也增加了放贷难度。

此外,农村分散小聚居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发展。

(二)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过高涉农信贷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尚未健全,造成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过高,影响了支农积极性。

首先,农业保险发展跟不上新农村建设需要。

政策性农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与实际不相适应、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行政色彩还比较浓厚,政府运用市场杠杆调动农民和承保公司两方积极性的能力不够,使得承保公司没有主动优化条款、降低费率、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一旦发生巨灾,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与承保公司承担的赔付压力将会急剧增大;过多的考虑为承保公司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保险责任与农民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如小麦保险责任中,常发的冻灾、条锈病等灾害没有被列入保险责任,未能充分发挥使农业保险应有的保障作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大打折扣。

其次,农贷担保体系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需要。

贷款担保、评估、登记收费过高,合计费率几乎与贷款利率持平。

(三)政策扶持不到位,农村金融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基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的弱势性,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导致农村金融投资回报期长、成本高且盈利能力较弱,若没有足够的外部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很难吸引天然逐利的商业金融的信贷投入积极性。

但就目前来看,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发展还缺乏长效激励机制,政策性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还有待继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分散,分块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在税收优惠、利息补贴、政策性担保、保险等方面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式上,政府政策性资金还难以有效地分担和补偿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风险,刺激金融机构加大涉农投入的积极性。

再就是少数司法部门和抵押登记部门对金融创新支持不够,依法维权效果较差,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收费偏高,评估垄断。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为了增加农业基础的投入,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受地方财力的制约,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力度仍然严重不足。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破解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矛盾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有两大核心问题,即广覆盖和低成本。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资源短缺问题,必须努力探索建立适合德州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分工合理、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适度竞争的新型的多层次、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便捷实惠的普惠型金融服务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