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意大利汉学的发展
一、罗明坚与传教士汉学的兴起
• 1574年,31岁的罗明坚到达澳门,开始了他在中国 的传教事业及汉学生涯。 • 学习中文。幼儿般的“看图识字法”;2年4个月, 认识15000多个汉字;3年后可以用中文写作。
• 传教。在澳门建立了第一座传道所——“经言学校”; 用中文向澳门的中国人传教。从基督教传播史上看, 这是明代中国的第一个传教机构;从汉学发展史上看, 这是晚明时期中国第一所外国人创办的中文学校。
第三节 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
• 一、18世纪后意大利汉学的衰落与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 • 1、衰落原因(1)耶稣会被废除;(2)意大利政局的动乱。 意大利汉学的“空窗时期”; • 2、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与意大利汉学传统的延续。 • 3、19世纪意大利汉学的状况。“汉学家内战”时期,晁德力 《中国文学教程》(5卷本) • 4、承上启下的传教士汉学家——德礼贤。是意大利最后一位 传教士汉学家,也是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奠基人之一,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 • 5,“二战”后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意大利只剩 下一名中文教授”、“学生的人数用一只手就可以数完”。涌 现出了白佐良、兰乔蒂、萨巴蒂尼等著名汉学家;翻译了不少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论经典,如《红楼梦》、《闲情偶 寄》、当代作家作品等都有了意大利译本,罗桑达女士翻译了 第一个西文译本的《文心雕龙》;等等。
• 重点掌握意大利早期传教士汉学时代的有关情况, 主要是代表性的传教士及其汉学研究,比如罗明坚、 利玛窦、卫匡国等人,尤其是利玛窦的贡献;掌握 1945年后意大利重要的当代专业汉学家及其著作, 如德礼贤、白佐良、兰乔蒂等人。
第一节 意大利早期的游记汉学
• “蒙古和平”(Pax Mongolia)。1280年左右, 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成为从黑海到太平洋 唯一的宗主国,创造了一个短暂的和平局面。欧 亚大陆的和平为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旅们开辟 了一条安全自由的通道,大批欧洲商人和旅行家 来到中国贸易和探险,同时也为西方带回了有关 中国的真实信息。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而言, 这一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马可·波罗游记》。
第二节 意大利早期的传教士汉学
• 早期意大利耶稣会会士具备了成为真正汉学家的条件:学识 丰富渊博;又通晓汉语;还有完备的组织;并坚持和平、调 和、”适应”的传教策略。 • 他们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传教士“番僧”的印象,有的还赢 得了“西儒”的美誉。他们展示了欧洲的文化、欧洲人的形 象和良好教养;同时也翻译了中国典籍,向欧洲人介绍中国 的方方面面,中西文化才真正发生关系。 • 在欧洲来华传教的会士中,意大利耶稣会会士为汉学的创立 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开启了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 期——传教士汉学时期。如罗明坚、利玛窦、卫匡国等人。
• 进入内地传教。1581年—1583年,先后6次进入广州;1583年 9月10日,进入广东肇庆;此后又到过浙江、广西等地传教。 • 编写《葡汉字典》,以帮助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用中文写出 第一部天主教教义《祖传天主十诫》,使天主教中国化,帮助 中国基督教徒学习西方文化。
• 第一次将中国典籍译成西文,传向西方。将《大学》翻译成拉 丁文在罗马发表,是西方汉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罗明坚对 汉学研究最重要的贡献。
二、意大利重要的专业汉学家及其作品
• 1、德礼贤。(P138) • (1)承上启下作用,最后一位传教士汉学家,专业汉学家的奠 基人;(2)其编辑的《利玛窦文献》一直被学界视作研究利玛 窦著作的“官方版本”。(3)德礼贤对意大利汉学的贡献(详 见P140)
• 2、白佐良。《中国文学史》、《意大利与中国》;“开放的心 态去接纳与适应外民族的文化习俗” • 3、兰乔蒂。《中国》丛刊、《东方与西方》主编;翻译《道德 经》;撰写汉学著作,如《汉学简史》、《中国的叙事文学》 等。
二、利玛窦及其汉学著作《天主教 传入中国史》
• 1、利玛窦:西方汉学之父。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中国是欧洲汉学 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事件,标志着西方汉学 的最终形成。所以说,利玛窦是西方汉学的创 始人,对汉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近代 中意、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 “明季(万历年间)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方豪《中西交通史》 (浙江余杭人,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曾 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解放后去台,任 台大教授,撰有《中西交通史》、《宋史》 等。)
(2)利玛窦最重要的汉学著作《天主教传入中国 史》
• 用意大利文写成的《天主教传入中国史》,奠定了西方汉学 的基础,在意大利、欧洲、乃至世界汉学界都有巨大影响。 • 《天主教传入中国史》是本什么样的书?1、1607年利玛窦 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为、所知、所感逐一记录下来。原本 是一个手稿本。(可参见文铮:《“西学东渐”的先驱利玛窦 与他最具史学价值的巨著〈天主教传入中国史〉的写作、出 版过程》,载《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与现实性》,春风 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P215页);2、几个版本:(1)1615 年,金妮阁拉丁文译本在欧洲出版,名为《天主教由耶稣会 传入中国史》,署名是金妮阁、利玛窦,此版本很快被转译成 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英文、意大利文等版,广泛流行; (2)1911年,塔基· 文涂里手稿整理本,名曰《耶稣会利玛 窦神父著作》,还收入了“利玛窦的书信函”等;(3)1942 年,德礼贤注释本;(4)2000年,意大利廓德里贝特出版社 版,等。
(1)利玛窦的传教经历与经验:
• 利玛窦具有较高的天文学、数学等科技方面 的知识与造诣;是伽利略和哥白尼的朋友。 • 1577年9月,25岁的利玛窦抵达远东的印度 果阿传教;28岁就当上了神父。 • 1582年,他抵达澳门,随后开始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国情,研究中国典籍;1年后 (1583年),他经过广州进入中国内地肇 庆,并开设了第一家传教寓所。 •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策略,也是适应策略, 自上而下的方法。比如说他结交达官显贵、 士大夫等上流人士,如徐光启、李贽、“公 安三袁”、汤显祖、焦竑等,通过他们的影 响来传播天主教义;赠送西方的独特“珍宝” 给皇帝与上流人士,如日规、三棱镜、自鸣 钟、圣像等。
四、其他早期意大利传教士汉学家
• 1、马国贤。在他的请求下,教皇批准在那不勒斯成立“中华 学院”,培养中国籍传教士,成为意大利第一专门的汉学研 究机构。是现在意大利汉学研究中心之一——那不勒斯东方 大学的前身。著有《日志》一书,回忆他在中国的传教见闻。 • 2、殷铎泽。在江西参加《四书》的翻译工作;1662年主编 翻译《中国智慧》,收入《大学》和《论语》两部儒家经典 著作;用拉丁文翻译《中庸》,并写了《孔子生平》的小传; 1687年在法国巴黎编著《中国哲学家孔子》,让欧洲人认识 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五讲 意大利汉学的发展
第一节 意大利早期的游记汉学
第二节 意大利早期的传教士汉学 第三节 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
本讲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 了解意大利汉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早期的 游记汉学→早期的传教士汉学→ 18-19世纪意大利汉 学的衰落与停滞→“二战”后意大利汉学的“重建” 与专业汉学的兴起。)
三、卫匡国:“中国地理之父”
• 1、卫匡国是明清之交耶稣会会士中另外一位著名的意大利汉学 家,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方面极有成绩,是继马可波罗、 利玛窦之后,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名字 有“匡复、捍卫”明朝的意思。 • 2、1643年进入中国传教,恰逢战乱。到过南京、绍兴、金华、 杭州、福建、广东等地传教。每到一地,喜欢勘测当地的经纬 度、绘制精确的地图。 • 3、1654年,回到欧洲参加“礼仪之争”的讨论,其主张得到 教会的认可,允许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等礼仪活动。 1661年病逝于杭州。 • 4、卫匡国的汉学著作。有5部,其中一部中文著作《逑友篇》; 4部拉丁文著作,分别是《鞑靼战纪》、《中国历史初编十卷》、 《中国新地图集》(地理方面的代表作,因此被誉为“中国地 理学之父”)、《中国文法》(欧洲第一部中国语法书)
4、《天主教传入中国史》对欧洲汉学的意义与贡献:
• (1)开了欧洲传教士汉学家汉学著作与研究的先河。 • (2)为利玛窦确立“欧洲汉学之父”这一美誉。比如欧洲人第 一次从这本书中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儒 家文化。 • (3)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利玛窦在《天主教传入中国史》中 对“契丹与中国同为一国”的考证使得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走出可 一个历史的误区。并请求修改欧洲人之前绘制的地图上契丹与中 国为相邻两国的错误,对欧洲汉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4)《天主教传入中国史》传入欧洲后,广为流传,成为西方 汉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在利玛窦之前,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零散、不准确,没有超过游记那种神秘色彩的描述、传闻转述, 自从利玛窦开始,欧洲人对中国有了较为理性的、客观的认识。 所以,利玛窦是传教事业的奠基人,也是欧洲第一位学术意义上 的汉学家。
• 利玛窦让所有在华传教士脱去教士的袈裟,蓄发留须,换上了 “儒服”,以学者身份与中国上流人士交游;学习儒家文化和 中国典籍。所以,人称“利子”“利公”。 • 李贽《续焚书》里描述利玛窦的治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 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于《四书》理性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 《六经》疏义者同期解说。” • 用中文著书,如《天主实义》、《西方记法》、《交友论》等, 意识到中国人注重文化,尊重书籍,“敬惜字纸”,所以,依 靠书籍来传播天主教文化远比口头布道的方式有效。同时,与 徐光启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徐光启最终成为一 个传教士,现在上海徐汇区天主教堂附近有徐光启塑像、公园、 墓地),徐光启也成为中西文化是第一个版本,中华书局出版。
• 3、《天主教传入中国史》的内容与写作 特点:共分为5卷,(1)第一卷的内容主 要是对中国的总体、全面介绍,共有10章。 介绍中国的疆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 科举制度、宗教信仰等。值得一提的是, 利玛窦已经有意识地以一种学者、学术研 究的视角来讲述中国,不仅有介绍,还有 自己的独立观点与评论,比如他驳斥中国 会扩张领土、征服他国的野心。(2)从 第2卷到第5卷的第17章,以时间为线索, 叙述天主教进入中国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