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课改目标及基本操作模式一、课改目标1、总目标: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孩子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的安全、安心、安静的“三安”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让教适应学,让教辅助学,让教服务学。
教师真正做到教好教会,孩子真正做到学好学会。
2、教师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引领能力,实施共同体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3、学生目标:做课堂的主人,做课堂学习的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全面提高孩子的核心素养。
4、课堂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构建学会倾听、反思质疑、高效优质的“学共”课堂。
5、成效目标:切实提高“三效”——课堂效果、教学效果、育人效果。
二、模式要求“不被学校外部的各种动向和诱惑所迷惑,不被媒体报道所困扰,不被外部强加的课题所压迫,专心守护每位儿童的学习,探究每个教材的发展性,更多地创造与同事交流学习的机会,认认真真地组织日常的教学实践。
”每位老师都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的工作重点和首要任务,加强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我们推广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三环五步目标尝试教学法”。
1、基本教学环节基本教学环节是“三环五步”。
“三环”是尝试自学、合作交流、检测反馈这3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五步”就是是:“出示目标→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检测反馈”这5个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1)出示目标。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抓住授课内容的本质、提取精华,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确定后的目标要让学生读一读,明确本堂课到底要学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标。
提出的目标最多不能超过3个。
(2)尝试自学。
此段是精髓,也最难掌控。
需要注意的是,一要精心准备好尝试题,最好分准备题、例题、提高题三类去设计;二要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完成。
这时老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给足空间个时间,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直到90%及以上他们能独立解答例题为止。
它是展示汇报、举一反三的基础,是啃“硬骨头”,也是真正体现孩子是课堂的主人。
(3)合作交流。
在大部分孩子自学完成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解决余下10%的问题,力争将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解决。
(4)展示汇报。
确定问题解决以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学习展示汇报,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表彰。
要求孩子学会展示、学会交流、学会倾听,释放激情、启迪思维、点燃生命。
(5)反馈检测。
在进行检测时,可以是布置作业,也可以是课堂小测试。
需要注意的是,检测的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要少而精,便于孩子当堂完成又不拖堂,做到“堂堂清”,减轻作业负担,留更多时间让学生预习新知。
最后,是师生的归纳小结,此段是“画龙点睛”。
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让孩子自己说说学习的收获及目标达成情况,让他们说出自信、说出从容、说出激情。
2、编写“学习单”按照学习共同体的要求,要认真编写“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简称为“三单”,为了便于教师们的掌握和运用,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重点讲讲“学习单”。
(1)编写的基本精神:应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单、师生共用”的精神。
(2)同备课组相关教师应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完成“学习单”初稿。
再以备课组为单位对“学习单”草稿进行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定稿。
(3)上课前任课教师再一次阅读理解补充学习单,即进行课前备课,使学习单具有个性特色。
(4)教学时师生共用学习单,教师课后在学习单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好教学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问题得以提炼。
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学习单班级:小组:小主人:主备教师:审核人及时间:3、建设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
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孩子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孩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
(1)划分原则。
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对全体孩子进行学习小组划分。
“组间同质”体现了小组学习的均衡发展,也为公平公正竞争奠定了基础,“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质结对”是指在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对子帮扶”体现了分层学习、梯度推进中学生个体间的有效合作和友好互助。
(2)划分依据。
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将全体孩子以8人为一组划分为N个小组(8人为一个大组,下面又分为4人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就相当于全班的缩影,成了一个“小班”。
这样更有利于共同学习,共同训练,让每个孩子在选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独立同时,进行合作交流,整体推进。
8人中,设正、副组长、各科学习组长若干名,根据时间进行轮换,人人都有担任组长的机会,正组长主管学习,副组长主管纪律卫生。
(3)小组文化基本建设。
①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训、组规、口号、组徽、组歌等,并制作成小组文化标识牌,激励每一个组员。
在制定组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和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打造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如某班班名为“润之三班”,其班训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组名为圣地延安、开国大典、红色井冈山、星火燎原、遵义之光等。
②根据班规制定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
③由组长负责组织每周一次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开组会、座谈、游戏等,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
(4)组员培训。
①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合作学习观念,积极参与到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之中。
②关注学困生的表现。
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
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展示等。
优点放大,缺点缩小,对待学困生的展示,多关注过程,少关注问题结果的对与错。
为组员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敢于发言,积极参与。
(5)学习小组评价。
主要采取捆绑式评价。
由关注学生个体的评价转为关注小组整体性评价。
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通常放在组内评价。
旨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小组整体水平。
在班级中,每天由语文、数学、英语及其他科任教师一同参与,进行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最后,由班长和班主任老师负责汇总;一个月后,推荐2个学习共同体到校进行通报表彰。
4、学共课堂其他要求(1)关于学共课堂改革的三个哲学。
①公共性哲学。
学校必须根据公共使命来组织,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所有的教师都相互开放自己的教室,构建相互学习、交流的共同体。
②民主性哲学。
学生、家长、教师、校长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逐步实现杜威所倡议的“民主主义”。
③卓越性哲学。
每个人都尽可能地追求最好,不断完成“冲刺挑战的学习”。
(2)关于倾听的要求。
一是构建倾听关系的前提是构建良好的倾听环境,让孩子们在安静、安心、安全的学习环境里学会倾听。
二是教师要蹲下身子,以身作则,对倾听做示范。
三是听思结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加工”,提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四是归纳总结倾听与表达的基本步骤,如对一件事通常会用“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去进行描述。
五是倾听时要注意捕捉对方的关键点,逐步形成“倾听——串联——反刍”机制,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关于学生座位的摆放。
“以黑板与讲台为中心,每个人排排坐在单向排列的课桌椅上,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讲解传递的同步的教学方式,在欧美各国正在进入博物馆。
”学共课堂的课桌椅摆放一般是为“U字型”。
“U字型”座位的摆放,能让老师充分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孩子的坐姿更加灵活自由,能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时时刻刻就在自己的身边,受到老师的关注。
(4)关于学共课堂的课前准备。
①加强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的前提,要做到让孩子、家长参与到课前预习之中,做到“孩子不预习或预习不好,就不上课”。
②准备好双色笔、资料夹、预习本、笔记本、纠错本。
③养成“先倾听后发言,认真听勤思考”的习惯,不能只听半句,做到:认真认真再认真,细致细致再细致。
(5)关于学共课堂的教学评价。
学共课堂强调聚焦个体孩子的学习事实,讲述孩子学习的关键事件,阐述自己的发现与反思,尽量避免评价科任教师。
所以,学共课堂的评价是聚焦孩子学习历程的观察记录。
附:学共课堂聚焦孩子学习历程观察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