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德坎道尔是研究世界栽培植物起源最早的学者,出 版了《世界植物地理》(1855)和《栽培植物地理两 部著作》(1882),考证了247种栽培植物,他指出 栽培植物最早被驯化的地方可能是中国、西南亚、埃 及和热带亚洲。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瓦维洛夫根据上述5个要点,用地理分区法,从地图 上观察调查植物种类和变种的分布情况,先将全世界栽培 植物起源中心划分为5个,后来逐步补充完善,1935年提 出了栽培植物八大起源中心学说。
1、中国中心 2、印度缅甸中心 2a、马来西亚补充区 3、中亚西亚中心 4、近东中心 5、地中海中心 6、埃塞俄比亚中心 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中心 8、南美中心 8a、智利中心;8b、巴西-巴拉圭中心
瓦维洛夫
前苏联著名植物学家瓦维洛夫(Nikolai I. Vavilov)
是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著名的学者,瓦维洛夫从1923-
1931年,对世界60多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搜集了
25万份植物种质资源,通过对这些种质资源进行综合分析,
并做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发现了物种变异多样性地理分布
的不平衡, 1926年出版了《栽培植物起源中心》,提出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五个要点)
(1)世界上某些地区集中表现一些栽培植物的变异。凡是 集中分布一个物种大多数变种、类型的地区,就是这个物 种的起源中心。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即基因的多样 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所以起源中心又可称为基因中心 或变异多样化中心(center of diversity)。
第二章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二节 植物的演化与传播 第三节 植物的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1、植物的起源 2、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3、几种主要作物起源中心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
现代栽培的植物都是过去不同历史年代,在人们对野生 植物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采集、移栽、驯化、选择、杂交 和培育等一系列过程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那么,它们的 原产地在哪里,祖先分布及其构成如何,最初是如何由野 生植物驯化为栽培植物的,这些问题都是植物起源研究的 基本内容。
①无野生祖先; ②有新的特有类型,如高粱,初生中心在 非洲,但是在中国 形成糯质高粱,中国即为次生中心; ③有大量的变异; 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初生中心 次生中心
① 有野生祖先 ② 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 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 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无野生祖先 有新的特有类型 有大量的变异 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3)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作物间在遗传性状上存在着一 种相似的平行现象
如地中海地区的禾本科作物都表现为植株繁茂、穗大粒 多、粒色淡、高产、抗病,而我国的禾本科作物则生育期 短、植株矮、穗粒小、后期灌浆快,多为无芒或勾芒。
最重要的栽培植物开始发展的地带在北纬 20°~45°之间,常和大山脉的走向一致。栽培植物起源 均在其野生种自然分布区域内,由于沙漠、海洋和高山的 阻隔,也由此产生了植物区系和人群的独立发展。
(2)有些栽培植物有几个起源中心,起源中心还可分为原 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 原产地,次生中心则是指从其他地区引进后经过变异和杂 交又形成许多类型的地区。这两者可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 来区别,次生中心往往在原生中心的周边,是由隐性等位 基因控制的多样性新区
原生中心
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 (primary origin center) 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作物最初始的起源 地),意为当地野生类型被驯化的区域,一般有4个标志:
(4)绝大部分栽培植物起源于世界的东方,特别是中国和 印度,这两个国家几乎提供了一半的栽培植物。其次为西 亚和地中海地区。
(5)栽培植物具有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规律。如从喜马 拉雅山往西到地中海一线,可以发现植物种子和果实有逐 渐变大的倾向,而生长在阿拉伯也门山区的全部植物都有 早熟类型。
瓦维洛夫提出了8个起源中心
关于植物的起源,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历程:“特创 论”和“进化论”。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
特创论
18世纪及以前的时代,基督教所支持的“特创 论”,也即“神创论”占统治的位。瑞士著名分类学 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是特创论和物种不变 论的忠实捍卫者。近代植物地理学家的创始人――德 国的哈姆布特(Humbuldt)也认为栽培植物的起源地 和年代是及其神秘的。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次生中心
次生中心(secondary origin center ),也叫次生 基因中心 ,是指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当到 一定范围时,在其边缘地区又会因作物本身的基因突变、 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许多变异类型、由隐性等位基 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也有4个特点即: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19世纪以后,许多植物学家开展了广泛的植物调查,并 结合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考古学、语言学和 历史学等综合研究,先后总结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 心理论。分别是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栽 培植物起源中心,勃寂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达林顿栽培 植物起源中心,茹考夫斯基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哈兰的栽 培植物起源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的起源
进化论
19世纪以后,拉马克(J.B. Lamark,1744-1829)和达 尔文(C.R. Darmin,1809-1882)进化论先驱的生物进化 思想普及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起源, 现存的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在与其生存环境以及自身细胞、 组织、器官和个体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 和空间变化而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尤其是1859年 达尔文发表的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的崛 起。进化论认为现代栽培植物都是由古代以来野生植物在 不同的时期经人们驯化、培育、选择,进化而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