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开始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
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免地面潮湿、虫蛇侵袭,在枝干分支的叉面上铺设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住所。
干栏式建筑便是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先民们开始在山崖或山坡上挖掘横向的洞穴作为居室。
由于这种居室不利于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他们开始在平地上挖掘竖向的地穴。
随着立柱的加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升上地面,完成由穴向屋的转变。
2、木结构的类型、基本构件我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为四个类型:(1)抬梁式结构: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放梁,梁上再放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由此层层叠落到屋脊,并在各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屋椽,由此形成整个框架。
这种形式构件复杂,但是结实牢固、经久耐用。
由于室内少柱或无柱,内部空间宽敞,门窗安排方便,可以做出美观造型。
(2)穿斗式结构:由于柱距较密,柱与柱之间用木穿连接。
穿斗式架构不使用木梁,直接用木柱承檩,檩上架椽。
优点是用较少的料建较大的屋,柱与穿形成的网状结构,结构牢固,抗风性好。
缺点是屋内柱子多,不能形成较开阔的内部空间。
(3)井干式结构:用天然原木嵌接成框状,层层垒跌,形成房屋的壁体,屋顶也用原木制成。
(4)干栏式结构:先用柱子在底屋做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
然后在平台上架屋,上层住人,下层杂用。
基本构件:梁、柱、榫卯、斗栱等。
3、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类型及其分布1、南北四合院2、窑洞式3、三坊一照壁与一颗印式4、土楼式5、碉房6、天井式4、阴阳五行思想(方位、颜色、象征物)阴阳最初的概念是指日之向背,后来人们将阴阳解释为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认为一切事物皆有阴阳两个相互对立、依存的因素组成。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
5、佛教建筑的类型、选址佛教建筑分三类:佛塔、石窟、佛寺。
选址强调风水,以“藏风得水,聚气迎神”为佳。
6、陵寝建筑的地宫及神道石刻等1地宫帝王陵寝的地下建筑部分又称为玄宫,幽宫。
先秦至秦汉时期,以“黄肠题凑”的形式区别于一般的墓葬。
其造型特征为:先掘一个方形的深坑作为墓穴,从墓穴向地面掘斜形墓道通往地面。
墓穴深8-18M,穴中用木材垒成木木享。
因为穴内垒筑的木材皆呈向心状,形似“题凑”,加之所用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呈淡黄色,形似“黄肠”,故将此类木享室称之为“黄肠题凑”。
其木享室构造是用破割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卯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上有大盖,下有底盘。
套箱内分数格,正中置棺木,两旁和上下围绕几个方格,称为“厢”,呈东厢、西厢、头厢、脚厢等。
象征庭院式布局。
东汉以后,由于木木享易被腐蚀和焚毁,人们开始以砖石代替木材建筑地下墓室。
墓室中有前后室或东西偏房等,象征墓主生前所居。
明清时期,帝王陵寝的地宫建筑更加豪华与宏大。
多按“前朝后寝”布局,顶部铺琉璃瓦,地面铺“金砖”,以砖石砌成前殿、中殿、后殿,殿与殿之间皆有门分隔。
地宫内有大量的壁画与陪葬品,犹如一座地下宫殿。
2神道石刻为了衬托陵寝的威严,创造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同时也是为了显示陵寝的等级和镇恶辟邪,趋吉避凶,从西汉至明清,皆在陵寝的前部开神道,并在神道两旁立石刻雕像,称神道石刻。
主要类型: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装饰性石刻:石象生;叙事性石刻:墓碑。
阙:汉代最盛,汉代陵墓建筑中重要的场景设计,墓前神道的标志—墓阙。
造型仿木制阙楼雕凿而成,在墓座、斗栱、屋檐等细部雕出构造的细节。
阙身上一般刻墓主的生平及造阙的时间,人物、造价等,同时饰以各种吉祥图案。
墓前保存最完好的,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四川雅安的高颐阙(建于汉建安十四年。
东西二阙相距13.6米,东阙身题“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光”西阙为母子阙。
阙身背面题“汉故益州太守阳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贯光”母阙与子阙一大一小,一高一矮,构成富于变化的形体。
)华表:墓前神道的重要标志。
墓前华表分柱基、柱身、华盖三部分。
明清以前一般柱身上半部有刻文方石,柱身多为圆形,上刻瓜棱直纹。
明清以云板石代替方石,柱身刻蟠龙,祥云纹饰,呈现出圆润、华丽的特色。
陵前牌坊:盛行于明清时期,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关外三陵都有。
石象生:竖立在神道两旁的石人和石马。
以石雕表现人世间的人与动物。
陈列石人主要作为侍宠和警卫,又称“翁仲”。
陈列石兽主要为了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
石兽主要有狮、獬豸、骆驼、象、麒麟、辟邪、马等,都是吉祥之兽,能镇凶除恶、明辨是非。
墓葬:指陈列于神道尽头、陵墓前的石碑、主要用于记叙墓主生前的生平业绩。
其造型分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
碑座多为石龟,因龟为龙之子,又善负重,故以龟驮碑。
碑身多刻碑文记叙墓主的业绩,碑首造型不一,多为蟠龙浮雕。
7、传统宫殿屋顶等级与垂脊兽。
庑殿顶:俗称“四面坡”顶。
其造型特点是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这种屋顶一般用于宫殿、庙宇等特别重要的建筑,属于最高级别。
歇山顶:前后两个坡面,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做成,又称“九脊殿“。
勇于宫殿、庙宇中稍次要的一些建筑,为第二低级的屋顶。
悬山顶:前后两坡,左右屋檐伸出山墙之外,悬架在山墙上,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组成。
一般的官吏府宅皆用此顶,较为广泛的用于民居建筑,是第三等级的屋顶。
硬山顶:前后两面坡,左右屋檐与两端的山墙墙头齐平,山面裸露而无变化,朴素而刚硬,属于级别较低的屋顶。
攒尖顶: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面覆以宝顶。
常用于楼、亭、阁等点缀性建筑。
卷棚顶:屋顶前后相接处不用屋脊而做成弧线形曲面,屋顶构架多以两根脊瓜柱承托两幅脊檩,脊檩上使用向上突起的弯椽,形似卷棚。
盝顶:四边有檐,丁部做成平顶,金元时期的建筑常用。
兽吻: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汉代时称鸱尾。
鸱,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鱼,能够喷水降雨,驱火辟邪。
垂脊兽:第一个为仙人骑鸡,后面跟有小兽。
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
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
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8、佛塔的基本类型和造型、佛教四大名山、四大石窟按照塔身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中国佛塔分为七种类型。
(1)楼阁式塔:窣堵坡和中国传统高层楼阁建筑的结合。
造型特点是塔身自下而上逐渐缩小,似阁楼分成若干层,每层皆开出门窗屋檐,内部中空,在中柱与边壁之间设立楼梯,可以登高凭眺。
(2)密檐式塔:塔的底层最高,以上各层骤然减低,塔檐紧密相接。
内部多为实心建筑,不能登临。
(3)亭阁式塔:窣堵坡与中国传统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特点是塔身为单层的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亭子,下建台基,顶部冠以塔刹。
(4)喇嘛塔:主要流行语元代。
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
整个塔身皆呈白色,文静素雅,故称“白塔”。
(5)金刚宝座塔: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塔身雕刻有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等5种动物,象征金刚界五佛的宝座,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
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塔基有所提高,基座上的小塔相对缩小,同时又增加了中国传统的琉璃亭。
(6)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
它的主要特征为:塔身下半部分为亭式或楼阁式,塔檐上雕满了小佛像和狮象,形似盛开的花束。
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7)过街塔: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使车马行人通过。
凡是从塔下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有“金五台、银九华、铜普陀、铁峨眉”之称。
四大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9、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山西应县木塔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大殿10、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承德“外八庙”:溥仁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寺,普乐寺,普陀宗乘寺,殊像寺,须弥福寿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紫霄宫,太和宫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11、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基本形式及其示意图(见题2)12、紫禁城平面布局、四合院、文庙紫禁城平面布局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布局礼制,整个组群建筑向平面铺开,呈矩形,以中轴线为中心,讲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
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次排列在中轴线前方,左边武英殿,右边文华殿,文溯阁形成对称呼应之势。
后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核心,左右东西六宫对称呼应,最后以御花园收尾。
四合院是指围合而成庭院的住宅形式。
布局特征是以轴线为主体,建筑序列从平面铺开,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围合成封闭的院落。
这种住宅大约以秦岭和淮河流域为界,在建筑结构和艺术处理方面呈现出南北两种风格。
文庙即孔庙,唐朝玄宗时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清之后简称为“文庙”。
山东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
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13、明清官式建筑彩绘。
彩绘又称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法,既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有代表一定的等级。
和玺彩绘:最高等级的彩绘,为皇帝专用。
其构图特点是,用两个{}括起来,中间饰以龙凤,用沥粉贴金,产生一种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旋子彩绘:两边用《》括起来,中间用青绿色叠晕,周围以旋子花装饰。
旋子彩绘为第二等级的彩绘,画面布局灵活,造型简单明确。
苏式彩绘:构图特点是用《》括起,内绘有花草、人物、山水等团,色调明快,有自然山水之趣,一些园林、或亭、台、楼、阁等点缀建筑常用。
14、建筑著述,匠师:《考工记》、《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管子》、《园冶》、《鲁班经》、“样式雷”《周礼。
考工记》(周代):现今已知最早的建筑书籍。
内容:对大到城市,宫殿,居室,陵墓,小到门,窗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对都城,田地,水利,等工程的规划做了列举;对各种建筑的建筑规则,建造尺度做了细致的讲解;还指出了将人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