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②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转换为高倍物镜。 ③ 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 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是倒像(上下左右都相反)。 注意: (1)物像放大问题:目镜为 20×;物镜为 10×,放大倍数为 20×10=200 倍,细胞面积的放大倍数为 2002 =40000 倍 (2)放大倍数小,细胞物像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多,视野大;放大倍数大,细胞物像大,看到的细胞数目 少,视野小; (3)观察着从显微镜看到的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象。 (4)物像明暗问题:① 光圈小,成像暗;光圈大,成像亮。② 用平面反光镜,成像相对暗;用凹面反光 镜,成像相对亮。③ 高倍镜下视野暗;低倍镜下视野亮 7.临时装片的制作: (1)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 ①取载玻片滴一滴清水。 ②用解剖刀在洋葱表皮上切一块边长为 1 厘米左右的小方块。 ③用镊子撕下表皮后,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展平。 ④用镊子取盖玻片,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清水,小心气泡产生,然后慢慢放平。 ⑤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 1 到 2 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染色。 (2)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制作: ①取载玻片滴一滴生理盐水。 ②用清水漱口后,用牙签轻刮口腔内壁。 ③将牙签在生理盐水中轻轻涂几下。 ④用镊子取盖玻片,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清水,小心气泡产生,然后慢慢放平。 ⑤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 1 滴亚甲基蓝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染色。
三、科学测量
【知识梳理】
1.测量的含义: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选用合 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知识梳理】
1.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 (1)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意 的是在细胞核中出现了染色体,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说明:细胞分裂的意义: ①单细胞生物的个体数目增加。 ②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的细胞数目增加。 (2)细胞生长:分裂的子细胞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大小,它们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 的过程。 (3)细胞分化: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分化后的各种细胞形成 了生物体的各种结构。 (4)一个受精卵就这样经分裂、分化和生长,最终形成了一个生物体。 2.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植物体: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动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3.组织: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生长、分化,形成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细胞群,构成组织。 (1)植物的组织 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如叶的表皮。 输导组织——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如叶脉中的导管和筛管。 营养组织——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如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 机械组织——起支持和保护作用。如梨果肉中的石细胞和各种纤维。 分生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双子叶植物茎中的形成层细胞。 (2)动物的组织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吸收、分泌等功能。如皮肤的表皮、口腔上皮。 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间质多,分布广,具有运输、支持等功能。如血液、软骨、肌腱。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能收缩、舒张产生运动,可分为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如脑、脊髓、神经中的组织。 4.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1)被子植物器官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营养器官:根、茎、叶) (2)人体器官:心脏、肺、脑、胃、骨、血管等 5.系统:由若干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 人体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 统。
一、科学实验室
第一单元
【知识梳理】
1.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1)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用少量液体时,可以用试管夹夹住,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2)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的容器。加热时放在石棉网上。 (3)酒精灯:用于加热。用火柴点燃,不能对火,用灯帽熄灭,不能用嘴吹,酒精量不超过灯壶容积的 3/4, 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4)托盘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称量时左物右码,加砝码时由大到小。一般精确至 0.1g (5)量筒: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筒是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于用于量取过热的液体,更不能在量筒中进行 化学反应或配制溶液。 (6)试管夹:用于试管加热。 (7)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用完后应立即清洗干净,不能不洗干净就吸取其他试剂。 (8)玻璃棒:用于搅拌、过滤引流、转移液体或固体。使用时用力不能过猛。 2.实验室的安全。 (1). 实验前,做好预习和实验准备工作,检查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2). 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应先经教师允许。绝对不允许随意混合化学试剂,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3). 不能用湿手接插实验室电源,不能用小刀、螺丝刀等物品插入电源插孔,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4). 取用药品遵守“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 药品气味(应用招气入鼻法)。 (5). 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实验室剩余药品既不放回原瓶,也不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6). 实验中必须保持肃静,不准大声喧哗,不得追逐打闹。 (7). 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 免失火。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3/4。 (8). 使用硫酸等强腐蚀性的药品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等被腐蚀。 (9). 实验完毕将整理干净你的实验区域,并清洗双手。 3.基本实验操作及应注意问题 (1).药品的取用
单位换算: 1 米=10 分米=100 厘米=1000 毫米=106 微米=109 纳米
3.长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刻度尺的认识:
①零刻度线
②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
③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刻度尺倾斜会造成读数偏大,
(1)替代法 (用棉线测地图上哈尔滨到满洲里的铁路长度)
(2)滚轮法 (用自行车测量路程)
(3)累积法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4)辅助工具法(测量圆柱体的直径)
6.体积及体积的单位
(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2)体积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立方米(m3)。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分米(dm3)和立方厘米(cm3);
Hale Waihona Puke ①固体药品 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取用。 ②液体药品 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一定量液体:用量筒量取;较多量液体: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2).加热
①给液体加热时,可使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 ②给固体加热时,可使用坩埚或试管。 ③加热时,容器外壁不能有水,底部不能与灯芯接触。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或直接放在 冷桌上以防止骤冷炸裂。酒精灯的灯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因此,用外焰部分进行加 热。 (3).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①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盖灭。 ②若不慎烫伤,用药棉浸 75%的酒精轻涂伤处。 ③若被化学物质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
皮尺拉伸造成读数偏小)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
④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注意:测量值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测量值是没有意义的。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测量中的一些特殊方法;
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3)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 米 3=1000 分米 3
1 分米 3=1000 厘米 3
1 分米 3=1 升
1 厘米 3=1 毫升
7.体积的测量
(1)测量形状规则物体体积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测量液体体积的常用工具:量筒或量杯。
(3)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常采用排水法。用量筒(或量杯)间接测量既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固体的
体积:将固体浸没在水中,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8.量筒的使用: (1)、观察单位、最小刻度和量程 (2)、必须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 (3)、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注意:羊小虎大: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
二、科学观察
【知识梳理】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1)直接观察是直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单凭感官观察事物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2)间接观察是借助仪器进行的观察。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我们实验时应有的态度。在实验时应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正 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测量数据。
11.温度计的使用: (1)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3)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5)要等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12.体温计: (1)量程为 35—42℃ (2)最小刻度为 0.1℃。(大的玻璃泡、内径特别细) (3)使用特点:体温计使用前应消毒,用力向下甩。 (4)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它能离开人体读 数。使用体温计后,要将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才能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13.体温计的构造特点是:①大的玻璃泡,使温度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水银柱长度显著变化;②玻璃泡与 玻璃管之间有一段弯曲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玻璃管内的水银不容易退回来,所以体温计能离 开人体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