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

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道德感:指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多独具的特质。

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双方彼此交流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
进行决策的时候,成员的思维
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
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
评估受到压抑。

这种群体决策
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
体思维。

躯体性压力源:指通过对人的
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
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
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
激物。

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
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社会性压力源:指造成个人生
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
对其作出调整的情境与事件。

社会性压力源包括个人生活
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生活中
的重要事件。

幻想:指通过想象中的成就去
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
到满足的心理。

压抑:指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
验潜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
忆、主动遗忘的心理。

反向:指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
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
表现出来。

退行:指表现出与年龄、身份
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心理状态
像是退回到儿童水平。

文饰: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
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
心理痛苦。

如考试不及格就
说考试太难超出要求;求爱
不成就说对方本来就没有什
么值得可爱。

升华: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
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
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
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
为。

如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
习的动力。

焦虑(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
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
态。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
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
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
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
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
相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
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
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
关系。

中年危机:中年时期的个体,由于
自身生理与健康方面的变化,工作
与家庭方面的压力,而面临的生活
与社会适应上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