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13.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14.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15.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16.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18.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仪器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19.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台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20.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21.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22.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23.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24.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5.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26.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物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27.泛化:巴甫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化。

28.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石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的分配,斯金纳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29.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30.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31.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32.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33.听觉性失语症: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

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34.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35.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36.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37.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38.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39.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40.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4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43.外受感觉:即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44.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

如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等。

45.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时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46.感受野:某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47.特征侦察器: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

48.知觉:是人队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49.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50.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51.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52.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53.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54.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55.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56.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57.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58.感受性: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59.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60.绝对感受性:就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

61.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62.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3.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64.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65.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动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66.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67.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8.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69.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70.知觉的整体性: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它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7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72.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73.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74.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要又称为“表象记忆”。

75.词语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76.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77.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78.感觉登记:又称瞬时记忆,凡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储,这种存储形式叫做感觉登记。

79.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80.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81.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82.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它与意识相分离。

83.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84.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85.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86.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87.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88.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89.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90.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

91.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92.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93.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94.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95.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

96.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