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法
反应变量 Y1 Y2 /
Y=Y2-Y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等组
具体地说,将试验者分为人数相等、能力相同的两 个组,其他条件如教师能力、教材内容、教学时间 、教学环境等也都应当相同。随机地确定其中一 个组为实验组,另一个组为对照组,给出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实验因素,分别应用于这两组学生,经过一 段时间,再测定两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以求得 结论。
重点难点
1. 实验变量的控制 2. 等组的形成
3. 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主要内容
一、实验研究的定义和作用 二、教育技术学实验系统的组成 三、教育技术学实验基本操作 四、实验目的 五、实验模式 六、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 七、测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实
操纵控制
验
者 信息收集
实 验 手 段
刺激干预
反应测量
实 验 对 象
教育技术学实验基本要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四、实验目的
1、判断性实验 ——通过实验,判断某一种现象是否存在,某一种关系是否 成立,某个因素是否起作用,着重探讨研究对象具有怎样的 性质和结构。 2、对比性实验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实验结果:测定四个组每次练习的平均成绩。把成绩汇总 整理,制成了一个曲线图。表明:A(受表扬)组成绩最 好,其次B(受训斥)组,再次C组(受忽视组),最差 的是D组(即对照组)。
结论:教师的评价态度对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之间具有因果 关系,而表扬比批评训斥对提高学习成绩更有效。
实验对象
实验条件
实验目的
轮组实验
不等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例1: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 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学习论-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方法》 实验者: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所有研究 人员。 实验对象:华南师大选修这门课的学生。 实验手段:多媒体和网络的学习环境的应用,用 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 创造性学习。 实验自变量: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运用,研究型 学习方式,小组协商学习。
退
出
作用
1、它可以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所遇不到 的情况,从而扩大研究的范围。 2、它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因素分离出来,以便 于分析某一特定因素的效果 3、它便于测量,并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研究
成果。
4、它可以重复验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6.实验研究变量的控制与测量 (1)实验因变量的测量项目和工具
A:的测量项目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测量工具是考试 题。 B:的测量项目是学生的最终设计成果,测量工具是 评价指标体系。 C:的测量项目是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利用的 能力,测量工具是评价指标体系。
实验因变量:学习成绩、学习兴趣态度、认知能力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干扰变量:教学时间,学生性别,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假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与不采用计算机辅助教
学相比,对学生的成绩、学习兴趣方面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对学习态度、学习认知能力影响不显著。
第七章 实验研究方法
张进良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学习目标
辨别教育技术学实验和自然学科实验的异同 点 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 学会控制实验变量的方法 掌握单组、等组、轮组实验的含义 掌握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对比实验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实验组(等组)为实验 对象,使之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因素的作用,然后将各个 实验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加以测量和比较。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条件 结果
实验对象 O1 O2 O1=O2
实验变量 X1 X2 X1≠X2
实验操作 X1 O1 X2 O2 /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单组实验模式
单组实验:是向一个(或一组)实验对象O,施加实验因素 X,然后测定对象所产生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如何。
实验操作 前测 后测 实验效果 / XO
实验反应 Yo Y
C=Y-YO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通过实验对两个不同群体、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进行差 异性的比较。
3、析因性实验
——通过实验探讨影响某一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起主要 的或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五、实验模式
单组实验 对比实验 轮组实验
第一章
第二章
实例
赫洛克关于“教师评价态度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 关系“的实验 实验过程:挑选106名小学生作为被试,把他们分 成四个基础相等的小组(A/B/C/D),要求他们练 习难度相同的加法习题,每天15分钟,连续进行5 天。但对四组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A组 表扬;B组 训斥;C组 受忽视;D组 对照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例3:基于网络课程的“行业电子商务营利模式 ”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1.实验研究目的 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行业电子商务 营利模式”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是否有助于提高 网络课堂的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2.实验研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轮组实验
实验因素 实验反应 实验对象 Oa
X1
X2
Ya1
Ya2
Ob
各因素平均效果 实验结果
Yb1
C1 Y=C1-C2
Yb2
C2
条件: Oa≠Ob,X1≠X2 其中C1=(Ya1+Yb1)/2,C2=(Ya2+Yb2)/2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例2:在中学进行计算机教学(CAI)的效果分析实验研究 实验者:实验对象:北京市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一所城
市重点高中的一年级学生)
实验手段:在数学课上,利用微机进行辅助教学,课后上机 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练习; 按正规教学传统方式,只作书面材 料的练习,不使用微机。 实验自变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
网络课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行业电子商务营利模式”教学中,应用
网络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在“行业电子商务营利模式”教学中,应用
网络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4.实验模式的设计 本实验研究采用单组前测后测实验模式,具体的操作过 程如下。 (1)利用考试题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前测 ,以此掌握实验对象的原始。 (2)利用平衡控制法将所有实验对象划分为若干实验小组 ,以保证各个实验小组对象的初姑状态是一致的。 (3)利用网络课程对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4)利用考试题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实验小组对象进 行后测,分析各个实验小组对象所产生的变化。 (5)综合各个实验小组对象的变化情况。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十一章 退 出
实验因变量: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信息技 能;学生的协作交往能力;学生的教学能力。 实验干扰变量: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对这门课 的学习态度。 前测:《文件夹》式的评价:一个文件夹、一个个 人学习主页(对自己学习的经验与习惯的反思和总结、 自己对“学习”的理解)。 后测:集体、小组、个人网页的完成情况(学年论 文、学习体会和资料库);考察在多媒体和互联网上 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 之间的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