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林木种子和苗木病害
发展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被害针叶组织内越 冬,借风雨传播。由灼伤组织或垂死组织侵入。 地下水位高,沙土或重黏土,氮肥过多,苗木 太嫩,苗木未及时遮阴,或遮阴时期太久,苗 木生长纤黄,抗病能力减弱,这些情况下,苗 木均易发病。苗木以盛夏季节病重。
防治措施
(1)圃地选择:以适宜杉木生长的肥润和 排水良好的土壤育苗为宜。 (2)药剂防治:对发病的苗圃,可用1% 波尔多液,也可用70%百菌清500~600 倍稀释液或50%可湿性退菌特500~800 倍液。 (3)幼苗管理:5~6月,杉苗要及时灌溉 或遮荫,促进杉苗健壮生长。
影响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菌孢子的成熟、放散及侵染,均与湿度 密切相关,当降雨量大、湿度高时,病害就严 重。 2、苗木长势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松针细胞内膨压的降低,有利于病害 的发生,因此一切可以影响苗木水分供应平衡 和降低松针细胞膨压的因素,都能促使病害的 发生。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水,增强树 势,提高植株抵抗力,苗圃地避免重茬,冬季彻底清 除和烧毁病苗及病枝叶,深翻土地,育苗前还要进行 土壤消毒,减少初次侵染源。 (3)最好采用温床塑料薄膜育苗和小苗移栽,可减少此 病发生。 (4)5-6月发生期喷洒l:2:150-200倍波尔多液或65%代 森锰锌5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2-3次即可。 常用药剂 波尔多液、代森锰锌、退菌特
松、杉苗落针病
1、症状 松苗落针病一般多危害当年生的松针,有时也危害2年 生松针。早期症状,因树种不同有些差别,后期症状 基本相同。7月下旬松针尖部变成浅褐色,或在叶两面 产生淡黄色退绿斑,逐渐发展变成黄褐色病斑。病斑 常出现流脂现象。8月中、下旬在干枯的松针上产生小 突起,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时出现未成熟的梭 形子囊盘。次年春季冬贮苗或在苗床上越冬的幼苗上 的病斑和顶芽,常常增多流脂形成脂块。随着分生孢 子器的减少,子囊盘便逐渐增多,于是干枯病针便提 早脱落。2年生的病针上常有紫红色或红褐色条斑。该 病也易在杉苗上发生。
病原
青霉菌类
黄曲霉
种子霉烂的发展规律 温度25度左右,湿度大易发生腐烂 防治措施 拌种杀菌一般用药量为种子质量的0.2 %~0.5% 见课本P68
苗木猝倒病
也称立枯病,主要危害杉属、松属、落 叶松属等针叶树幼苗,也危害银杏、桑 树、木荷、刺槐等阔叶树
症状
1、种芽腐烂型 2、茎叶腐烂型 3、幼苗猝倒型 4、苗木立枯型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圃地选择。苗地要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 前作发病重的苗圃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4年以上,方能重新育苗。 ②加强林区管理。在苗木生长期要及时施肥、浇水、排水、中耕 除草,促进苗木旺盛生长,提高苗木抗病能力,夏季要防暴晒, 减轻灼伤危害,减少病菌侵染机会;感病苗圃地,每年冬季要进 行深耕,将病株残体深埋土中,清除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 ①土壤消毒。育苗或造林前,每亩用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 1000kg,加细土20kg,拌匀撒在播种沟内或树穴周围。对感病较 轻的苗木,可挖开根颈处土壤,晾晒根颈数日或撒生石灰,进行 土壤消毒。 ②在发病初期可用1%硫酸铜液浇灌病株根部或用25%萎锈灵可 湿性粉剂50g,加水50kg,浇灌病株根部。 常用药剂 五氯硝基苯、萎锈灵
防治措施
1、应在没有叶枯病发生、土壤疏松、肥 沃、利于排灌的地方选择苗圃地,加强 幼苗管理。 2、不宜在高温干旱季节造林,出圃苗喷 药后再定植。 3、发病期间应及早摘除病叶,集中烧毁, 用1:1000倍的高锰酸钾喷洒。
杉木赤枯病
症状:杉苗尖枯,表现为盯梢枯死。初期 在杉苗顶梢的嫩叶出现淡黄色斑点,渐 变红褐色,后扩展到全针叶,呈苦褐色, 最后病菌顶梢赤枯。重的病苗自上而下 变苦褐色死亡,轻病苗基部仍保持绿色, 顶部往往再发生2-3个不定芽,使杉苗 形成多头状。
发病规律
病原菌及病瘤在表皮及土壤中存活越冬, 随病组织残体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 病菌借水流、地下害虫、嫁接工具、作 业农具等传播,带病种苗和种条调运可 远距离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后,经数 周或1年以上表现症状。偏碱、湿度大的 砂壤中发病率高,连作利于发病,根部 伤口多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对有病的苗木可用500~2000ppm链霉素液浸泡30 分钟或1%硫酸铜液浸泡5分钟,清水冲洗后栽植。 ②重病区实行2年以上轮作或用氯比苦消毒土壤后栽植。 ③细心栽培,避免各种伤口。 ④改劈接为芽接,嫁接用具可用0.5%高锰酸钾消毒。 ⑤重病株要刨除,轻病株可用300~400倍的402浇灌,或切除 瘤后用500~2000ppm链霉素或500~1000ppm士霉素或5%硫酸 亚铁涂抹伤口。另据报道,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 碘片l2份)涂瘤有治疗作用;放射形土壤杆菌84号可用于生物防治。
种子病害主要是霉烂 苗木病害以针叶树苗木猝倒病为主, 另外如茎腐病、根癌病、线虫病、叶 斑病、锈病、白粉病等也是苗木上的 常见病害
种子苗木病害的防治原则
正确执行育苗技术。 及时催芽、播种、除草。 合理施肥、灌溉、轮作 适时遮阴和除去覆盖物 做好苗圃卫生 化学防治要求适时、适量,对苗木猝倒病要在 播种前或播种时用药剂处理种子或土壤,对苗 木发病后的药剂使用必须用量适当。
根癌病
根癌病又称冠瘿病。樱花和月季根癌主要发生 在根颈处,也可发生在根部及地上部。发病初 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 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变为深褐色或 黑褐色,瘤内部木质化。瘤大小不等,大的似 拳头大小或更大,数目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由 于根系受到破坏,故造成病株生长缓慢,重者 全株死亡。该病除为害樱花、月季外,还能为 害大丽花、丁香、秋海棠、天竺葵、蔷薇、梅 花以及林木、果树等300多种植物。
发生发展规律
(1)越冬与传播:病菌以菌丝或子囊盘在松针上越冬, 次年春季在松针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和子囊盘。 在阴雨天或潮湿的条件下,子囊盘和分生孢子器吸水 膨胀而张开,溢出乳白色的内含物,即子囊孢子和分 生孢子,它们借雨滴反溅作用和气流传播。 (2)侵入与发生: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由气孔侵入松 针,也可由微伤侵入。潜育期1个月左右,繁殖期2~4 个月左右。于6~8月均能释放子囊孢子,以7月的放散 量最多。分生孢子于5~9月放散,但以6~7月的放散 量最多。
发病特点
病菌喜高温,因此病害多在高温多雨季节 发生,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气温上升至 30℃左右时为发病盛期,9月末停止发病。高 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在酸性至中性的土 壤和粘质土壤中易发病;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 害发生,特别是在连续干旱后遇雨可促进菌核 萌发,增加对寄主侵染的机会;连作地由于土 壤中病菌积累多,苗木也易发病;在粘土地、 排水不良、肥力不足、苗木生长纤弱或密度过 大的苗圃发病重。根颈部受日灼伤的苗木也易 感病。
病原 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发病特点
该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4-5月 条件适宜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 进行初次侵染。在苗木生长季节中,病菌可进 行再侵染。4月中下旬,留床苗开始发病;5月 中旬至6月上旬,实生苗开始发病,6-7月为发 病盛期,8月底停止为害。在发病季节,遇有 高温多雨,容易发病;林园积水、排水不良, 苗木栽植过密,通风透气不良也易发病。育苗 技术和苗圃管理粗放,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 生。
松叶枯病
症状:针叶受害,下部 针叶受害逐渐向上蔓延, 严重的 全株干枯死亡, 针叶从尖端开始一段一 段的变黄,后变成深褐 色,病叶干枯后下垂、 扭曲,但不脱落,沿气 孔纵行排列有黑色霉点。
发展规律
病菌在以菌丝体在寄主内或随病叶在土 壤中越冬,病害在7月中旬开始发生,8 -10月为流行期,11月以后逐渐停止蔓 延,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加勒比松、南亚松、马尾松、黑松感病 重;湿地松、火炬松、赤松最轻。苗期 或造林后1、2年内发病较重,3、4年生 林木病害逐渐减少。
泡桐炭疽病
症状 泡桐叶片、叶柄、嫩茎 均受害,实生苗长出1-2对真叶时开始 发病,叶片受害后有点状退绿现象, 后逐渐扩大呈褐色圆形病斑。叶片皱 缩、畸形。茎和叶柄上的病斑呈椭圆 形凹陷状,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 斑内长出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 盘,突破表皮散出粉红色胶状孢子堆。 严重时病斑连片,造成大量落叶,茎 部干缩枯死。
发展规律
主要发生在1年生以下的幼苗上,特别是 自出土至1月以内的苗木受害严重,病害 的发展与以下情况有关:
1、前作感病 2、雨天操作 3、圃地粗糙 4、肥料未腐熟 5、播种不及时
防治措施
1、选好圃地,可推广山地育苗。 2、消毒土壤,播种前进行三犁三耙,三烧三挖。 3、合理施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4、细致整地, 5、及时播种。 6、药剂防治,用药剂拌种,常用药剂有五氯硝基苯 为主的混合剂,黑矾等 7、幼苗发病的处理,用70%敌克松500倍稀释液淋颈。
根结线虫病
植物根部受根结线虫侵 染后最普通和最明显的 是形成肿瘤,致使根的功能衰退,染病 植株地上部分出现茎叶坏死、畸形、生 长停滞或瘿瘤等生长不良和退化症状 。
防治措施
1、严格检疫。 2、注意苗圃地的选择和卫生,进行轮作。 3、用杀线虫剂能有效防治根结线虫病,育苗前可用溴甲 烷、氯化苦、二溴氯丙烷等熏蒸剂处理土壤,杀死土 壤中的线虫。熏蒸剂对植物有害,一般要在处理土壤 后15―25天才能种植植物。 4、树木生长期可用克线磷、丰索磷、丙线磷、杀线威等 防治。感病苗移栽前可用丙线磷、丰索磷、克线磷或 热水浸泡根部防治。
一、种实腐烂
分布及危害 种子收获前,收获中,贮藏过程中都可 能发生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