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1

【推荐】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1

【推荐】细菌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1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 .......... 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 ..................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 .................. 5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 . (6)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一、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根据卫生部要求,?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

逐步达到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值的目标。

三、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

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 ,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 ,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 ,的抗菌药物,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规定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医院按规定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促销活动的监管,对违规促销的企业和抗菌药物,及时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制度为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及“卫办医政发,2009, 38号文件”的要求,以严格控制?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和严格控制氟喳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1. 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的教育,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及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2.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遵循相关基本原则和适应症。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重点加强I 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I 类切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附件l)选择抗菌药物。

3. 严格掌握氟喳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用药指征,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和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严格控制氟喳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喳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4. 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定期(每半年)分析并通报我院细菌耐药情况,完善对强耐药菌MRSA、ESBLs、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绿脓杆菌等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通报和控制。

通过在报告单上注“此检出菌为MRSA、ESBLs",临床及时消毒隔离并在病人床头卡加注“MRSA、ESBLs”等,预防耐药菌的传播,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率5.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感染科及时将预警信息在医院HIS系统以BBS形式通报医务人员。

6.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各级医生需慎重经验用药。

7.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各级医生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8.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9. 药剂科每月对抗菌药物用量(金额)排位前10 的药品进行合理性分析;对所有抗菌药物用量实施动态实时监测,超常预警,及时上报。

通过“警示、严重警示、暂停使用”等处理措施予以纠正;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手术部位抗菌药物选择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乳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周围血管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腹外疝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胃十二指肠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阑尾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结、直肠手术硝唑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肝胆系统手术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心脏大血管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泌尿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一般骨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妇科手术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剖宫产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注意:??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分析报告院内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及时反馈临床,与药事委员会联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电话通知科室及管床医生,并做记录。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调整抗生素。

%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控感办、药事委员会、医务科联席,提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和指导,合理推进用药工作,保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落实。

院感科2013、3、5细菌耐药性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为贯彻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和管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生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积极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二、检验科根据临床需要做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

并负责对药敏试验结果数据的保管。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每季度进行一次细菌药物敏感、耐药情况的综合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业务院长、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报告,并在《医院感染管理监控信息》上向全院各科反馈。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派专职人员下临床微生室及对住院病人实行前瞻性监测中,查看全院临床微生物送检及耐药情况,并根据情况到临床并科室督查耐药性病例消毒隔离的措施落实情况。

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耐药性资料定期评估,及时反馈临床提供参考。

五、督促临床各科室及时送检标本,做到有样必采。

并根据细菌耐药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临床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断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力争医院感染病例进检率达30%以上,抗菌药物使用率在50%以下。

六、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建议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每季将抗菌药物耐药率大于50%以上的药物用图表形式反馈全院,医务科、药剂科进行干预措施,杜绝耐药菌的出现,防止耐药菌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