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 摘 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 一、前言
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其具体研究理论依据如下: 1、普遍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由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该理论使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Chomsky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要素的语言能力的认知结构是天赋的,人类天生就继承了一套通用的语言参数和原理,控制着人类语言的形成,这就是人类所共享的基本的语言规则(即核心语法)。20世纪90年代关于母语迁移研究的三个理论----最小树理论、弱迁移理论和全迁移理论均都承认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所产生影响。最小树理论认为从第一语言到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局限在词汇范畴和词汇的线性扩展,初始状态的迁移只包括词汇迁移,不包括任何功能范畴的迁移。弱迁移假设认为词汇和功能范畴及两者的线性扩展都会迁移到二语习得,但与功能范畴相关的,包括屈折变化在内的一些功能作用不能迁移。全迁移假设认为第一语言的全部语法(不包括语音,词汇和词性)是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就普遍语法理论与母语迁移现象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其中White(1983)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迁移现象是在语言普遍规律基础上的迁移,将第一语言中的语言规律与特性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联系起来去解释习得现象,强调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一种建立语言参数值的过程。Flynn(1981,1987,1989)用中心词指向参数设置模型解释二语习得。她认为成年学习者能够把第一语言习得中分离出的句法结构的原则用于构建第二语言的语法,但迁移是语言某个深层结构的表现,需要通过普通原则而不是具体原则来说明迁移。总之,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Ellis,1994:341)。 2、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始,语言学习和教学一直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该派理论家沿用通过观察人们对某个刺激所作的反应来解释行为。其代表人物Skinner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当母语对目的语不断地产生刺激时,“习惯”就形成了,这就是学习者对语言刺激的自动反应。刺激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时消极的,不同的刺激对同一个人所产生反应可以是任意的,也可能是有规律的。一个人所掌握的母语知识对第二语言习得时所产生的刺激也会有正负迁移之说。然而从语言教学实践来看,母语负迁移在二语在行为主义的第二语言学习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干扰的来源是所谓的“先行抑制”,也就是说旧习惯妨碍新习惯。因此,行为主义刺激论把学习的主要障碍归结于母语干扰,即当母语与目的语结构不同,旧的语言习惯对新的语言习惯所造成的干扰。此时,学习者需要先“化解”,即淡化旧习惯,然后才能形成新习惯。母语作用的方式决定于它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性:当两者相同时,母语将通过正迁移促进二语学习;当两者相异时,学习困难将产生,母语形式的负迁移就会导致学习者错误的产生,从而阻碍正确的目的语习惯地形成。 3、对比分析假说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应用语言学家Fries和Lado等人就开始系统地研究错误,并由此产生了有关错误的早期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以结构语言学为基础,把语言看作是通过一系列结构上的因素给语言意义进行的编码,这些因素包括音素、词素、语法结构和句法结构。对比分析假说理论将母语的迁移作用和第二语言习得相结合,人们可以把两种语言在语音系统上、语素系统上、句法结构上和文化差异上进行共时对比。当两种语言在因素对比上相似时,就会对二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即产生正迁移;反之,即发生负迁移。关于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Gass and Selinker(2001:72-73)曾指出“学习中的困难和简单分别由两种语言的差别和相似决定,差别越大,越容易出错”。由此可见,在对比分析理论背景下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有着直接的影响,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差异。 4、语言标记性理论 “标记性”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布拉格学派的音位理论,最先从标记性理论角度研究语言迁移现象的是Eckman和Zobl等人。关于标记性在二语习得中对迁移的影响,一般认为,当相应的目的语内容是有标记的时,母语无标记内容会发生迁移。Zobl(1983)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二语规则模糊不清时,往往求助于母语而导致迁移。Eckman认为当母语参数设置是无标记的而目的语的参数设置是有标记的时,迁移现象最明显。为了解释标记性对母语迁移的作用方式,他提出了所谓“标记差异假说”。该假说主要内容是:(1)二语难学的部分是那些既不同于母语,标记性又比母语强的地方;(2)二语标记性比母语强的地方,其相对难度与标记的相对程度一致;(3)二语与母语不同的地方但标记性不比母语强的学起来不会很难。标记性差异假说说明了标记性差异与语言差异互动、共同决定母语迁移何时发生、何时不发生。该假说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判断依据。
三、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 1.语音迁移 用母语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母语迁移的最直接表现。语音迁移是由于母语的发音和感知习惯被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的,因为学习者创造的目的语的语音体系会受到其发音习惯的影响。汉字的读音与英语单词的读音都是通过音节组成。拼音分成生母和韵母,韵母有单韵母和双韵母。英语音标分为元音和辅音,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汉语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处于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音节中的元音。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发下列音素时无太大的障碍,如/p/、/b/、/t/、/d/、/k/、/g/和/f/,因为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发音。 但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发音完全一样的音素,有些音素虽类似,但其发音部位却有细微差别,这也容易导致负迁移。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英语语音中有着汉语中所不具有的语音,并且学习者已经适应了汉语发音,因此他们总会用一些类似的汉语发音来代替英语发音,如/θ/容易被读成/s/,很多初学者也往往用一些汉字或拼音来代替某个单词的发音,这对外语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另外,英语是语调语言,靠语调来辨义,而汉语是声调语言,靠声调辨义。英语中有重音和次重音,句子也分为升降调,因此初学者往往在英语时无升降调之分,很难读出地道的英语语调,这样也就失去了英语的韵味。 2.词汇迁移 汉语中有很多有意义的偏旁,如银、铜、锡都与金属有关,因此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汉字,这点与英语中词汇的前、后缀相似,所以在记单词时学习者可以把这些表意的前后缀联系起来,如pre- (before), vice- (deputy),-less(without)等,这种方法有助于中国学生记忆外语单词。但很多学习者往往只看到了英语词汇的基本含义,而不注意其外延及联想意义,这样在表达上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错误。另外,某些学习者认为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并没有因为语义场不吻合应采用相应的词汇,这样也会出现滥用误用等形式,这也是词汇负迁移常出现的表现形式。在语言类型上,汉语属分析性语言,而英语是曲折语。汉语构词和构形与英语构词和构形完全不同。汉语无词形变化,而英语却会随着时态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有的学生会漏掉英文构形词缀,出现语法错误。常见的词汇负迁移有以下几种:近义词的混用,动词与介词搭配上的错误,动词构型上的误用等。 3.句法迁移 句法研究的是各个词如何构成短语和句子以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基本的句法功能包括词序,词的功能和句子结构等。语言是相通的,英语和汉语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因此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汉语语法的熟练掌握对英语学习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但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语法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是比较突出的。汉语属于典型的孤立语或分析语,汉语的语法关系通常是由词序来表示或采用独立的语法助词,而不是通过增加词缀或通过单词本身的变化来表示。主要体现在时态和语序方面,如汉语中的疑问句不需要借助助动词,而英语中的疑问句却因时态的不同而产生复杂的变化,这就使得很多初学者在语法掌握上容易出现错误。另外汉语动词没有形态上的变化,没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汉语的时间意义是通过时间副词(如曾经、已经、了、将要等)表现出来,而英语则是通过动词的时态或各种非谓语形式表示出来。汉语被动的表达往往不用“被”字,而是用主动表达,如“这座桥建于1990年。”而英语的表的却是被动句。以上这些用法是汉语与英语差异之处,学习者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以避免出现生搬硬套。 4.文化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一切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