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被语言学家称为“迁移”,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影响的被称为“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影响的被称为“负迁移”。

语言学家为了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迁移现象,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错误分析法、以及中介语分析法。

分析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探索第二语言学习规律,对于改进我们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外语教学者,有必要深入研究“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为我们教学服务。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习得;正迁移;负迁移;对比分析法;错误分析法;中介语分析法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都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条件下进行的。

事实证明,两种语言,即使像英、德这样两种及其相似的语言,在形式、语义和语法结构上也会有很大不同。

这是典型的知识负迁移作用。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浯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在语言习得时运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正迁移有利于外语的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的学习。

一、语言迁移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根据心理学语言学派,“迁移”的定义如下:It is a term that was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whereby prior learning is carried over into a new learning situation.心理学派认为“迁移”是指人所具有的先前知识移用到新知识环境时的一个心理过程,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迁移”的内涵。

其实,人不仅在心理上存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作用,从物理学角度考虑,如果一个人会打网球,那么当他第一次打乒乓球时,他便会在打乒乓球时,运用到打网球的知识和技能,因为两种球类打法相似。

所以说,旧知识或技能可以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去。

Slight (1911)在一次关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实验中发现,有背诵诗歌的“先前经历”(Prior experience)的学习者背诵散文便很容易。

与外语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指的是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

有关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作用的探讨,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主要源于母语语言系统的干扰。

对比分析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一方面找出其相同的部分,为学习者更顺利、更成功地实现正迁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找出其相异的部分,防患于未然,阻止或减少负迁移干扰的发生,使学习者能够自觉地避免或少犯语言错误。

到了60年代,随着错误分析的深入,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被看作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并非语言迁移的作用。

赞同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的则否认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

时至今日,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

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汤姆是个好孩子。

Tom is a good boy.汉语中的简单陈述句和英语的简单陈述句在语序上基本一致,都是先说主语,再说谓语,最后说宾语或表语。

所以,中国人学英语由于受到汉语“正迁移”的作用,在说陈述句时一般不会出现严重语法错误。

但是,如果要表达疑问,尤其是表达特殊疑问时,就会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如:为什么汤姆是个好孩子?Why Tom is a good boy?在上句中,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汉语疑问语序的影响,没有把系动词放到主语汤姆前面。

再如:你的书包里有几本书?I n your schoolbag there is how many book?上句中,中国二语习得者多处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比如,汉语没有复数的概念,也没有主谓一致性的概念,所以,译文中会出现“there is how many book”。

另外,汉语语序对英语产生负迁移影响,本应翻译成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 ,可却译成了“there is how many book?”。

再有,汉语很少把时间状语放在最后说,而英语却很常见。

所以,“In your schoolbag”这个时间状语,由于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本应出现在句末,却被放置在了句首。

而行为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知识和习惯造成的。

一个人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越多,他们学到的新知识就越有可能具有以前经历和活动的特征。

所以,一个成年人要想学会全新的知识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他以前所拥有的知识和形成的习惯会对他们所学习的新内容产生阻力和冲击,使得他无法继续学习下去,而只能选择离开。

所以,对成年人来说,培养他们进行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训练是学习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而一个孩童,如果在10岁以前被送往目标语国家生活和学习,在二语习得方面,尤其是听说方面,会进展得很快,因为孩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较少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二、“语言迁移”研究方法“语言迁移”是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语言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在研究语言迁移过程中,先后出现了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 Pit Corder提出的语误分析法(Error Analysis)以及Larry 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分析法(Interlanguage Analysis)。

这几种分析法对母语的迁移现象研究在一定历史阶段可以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也各有利弊。

1、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对比分析法英文定义如下:Contrastive analysis is a way of comparing languag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potential errors for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isolating what needs to be learned and what does not need to be learned in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ituation.(对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两种语言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发现语言中的潜在错误。

以期望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决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

拉多(Lado)进一步阐明,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法、句型甚至文化进行对比,目的是为了找出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他认为,学习者习惯于把母语中的语言规律迁移到外语学习当中去,当母语与习得语言在某些方面相似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正迁移,而如果两种语言存在较大不同,那么由于母语的影响,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就会产生“负迁移”,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看下面的这个例子:“Yes Madam, quite big family!- eight children, six sons, two daughters. Big family! Ha! Ha! No good. Madam. In those days, where got family planning in Singapore.”这是一个新加坡华人写出来的英语句子,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用汉语语法组织起来的英语句子。

在这个由四个句子组成的一段话里,由于受到汉语句式的负迁移影响,译者全然不顾英语句子必须有主语的要求,一个主语也没出现。

最后一个句子“Where got family planning in Singapore”分明是“哪里有计划生育”的汉语句式。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句子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是多么得令人费解。

对比分析法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点:(1)对比分析法是基于语言是一种习惯的理论,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便是培养一种新的习惯。

(2)母语是造成第二语言习得者出现语言错误的主要原因。

(3)通过母语和第二语言两者的不同,可以进行错误分析。

(4)两种语言差别越大,错误越容易出现。

(5)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要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两者的差别。

两种语言的相似性可以忽略不计。

(6)学习第二语言困难还是轻松,取决于两种语言的差别是大还是小。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如果差别大,那么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存在大量的语言的“负迁移”。

显然,负迁移不利于学习者尽快掌握语言。

但是以Sharwood Smith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表面的因素。

还有许多固有的语言原则。

如态度、动机、天赋、年龄、所了解的其他语言等等。

所以,对比两种语言仅对比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不同就显得过于简单化了。

2、语误分析法(Error Analysis)继对比分析法后,以Pit Corder 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误分析法(Error analysis)。

语误分析法是一种集中分析学习者所出现错误的语言分析类型。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语误(Error)与错误(Mistake)是有区别的,说者在发生错误时能够很快校正过来,错误是暂时性的,个别的现象;而语误却是不同,它是成体系的,具有共性,它会重复出现,而且不为学习者所知。

语误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不同的是:语误分析法分析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出现的错误和目的语本身形式上的区别。

语误分析法为语言学家描述第二语言习的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解释范围,而对于语言教学者来说,又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用于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的原因,从而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问题,用于案例教学,不是很好吗?语言学家指出,主要有两种语误值得研究:一种是语言之间的错误;一种是语言内在错误。

语言之间的错误主要发生在跨文化语言交际过程中。

比如,《红楼梦》中24回有“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这本来是从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套用过去的。

这里米和粥是中国人的常用食品,西方人有米,但很少做粥。

如果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rice soup without rice.那么,人家可能就会问你:这种汤好吃吗?从而造成跨文化语言交际障碍。

语言内在错误主要发生在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比如,英语学习者可能会这样翻译下面这句话:昨天下雨了,今天刮风,明天怎么样不知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