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经济结构划分为社会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结构划分为社会经济关系

一、引言80年代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兴起,它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看到私有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兴盛、不断爆发的局部冲突和战争、自由化呼声的高涨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与之相伴的是中国三十年巨变,就在中国继续推进改革之时,2008年爆发了金融海啸,世界各国开始反思原来的发展道路。

中国在这次世界性的危机中,也受到较大的冲击,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下掩盖的问题漫漫显露出来,对于中国改革的各种声音也开始浮现,有的主张继续全面的深入,有的主张放缓改革的脚步,那么中国的前进方向到底在哪里呢?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2007)认为中国应该通过私有化来增加个人财产性收入,进而增加民众消费需求,以此来解决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制约的问题。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2007)进而对此点评,土地所有权落实到农民,在资本市场上向公众出售国有资产,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性措施。

许小年教授认为所有制改革是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但是充分条件却是放松和解除对服务业的管制,让民间资产不会继续涌入过度发展的制造业,避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如故。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的胡祖六(2008)肯定了中国过去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努力,认为中国不能因为遇到金融风暴就畏惧改革,就畏惧自由市场。

他对于国内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国家监管过度表示了批评,对西方国家自由市场受挫的大背景下的中国改革,尤其是中国在全球化、市场自由化领域抱有很大的希望。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1999)认为中国改革的路径其实和西方是相似的,都会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走向政治和民主领域。

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2008)对于中国在新时期的改革持相同的态度,认为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结束,即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选举制度是未来的方向。

以上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大私有化力度推动改革,有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建立或基本完成,接下来中国要走向政治领域,那么我们面对这些声音该怎么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呢?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本文不可能进行全面的分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于中国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我将以经济结构的改革为基本对象,分析中国发展的未来之路。

对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分析,首先将对主导世界二十年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其次将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的逻辑组成,以此来分析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然后将对比苏联及俄罗斯的同时期改革,最后得出中国经济结构变革的方向,希望能以此对中国社会变革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对新自由主义的讨论80年代初期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手段无法解决西方长期“滞胀”状态,以里根和撒切尔为代表的政治家在其国内外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通过私有化、市场化和削减社会福利等措施来达到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具体表现为要求新兴国家放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除外汇管制,消除贸易壁垒,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最大限度的开放市场,实现经济自由发展,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

新自由主义的学术理论不仅仅在国际经济领域得到推广,还逐渐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强调公有制会使经济变得更糟,社会主义必然导致集权,国家干预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主张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2.1 世界左翼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认识国外左翼学者们对于新自由主义则普遍持批判的态度。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美国和英国右翼政府(里根和撒切尔)在世界经济在滞胀期的大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机遇下,利用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打造并实施了华盛顿共识,向所有政府传达必须同意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信息,否则在它们经济出现问题时将得不到援助,此举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的产业私有化,并形成了全球范围的贸易和金融流动,而且要求各国政府“不要干预大型企业在世界市场争夺优势的努力”。

意大利的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将新自由主义看成是“‘意识形态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内政策上表现为“取消美国罗斯福总统1933年推行的新政和西欧的福利国家制度”,在国外政策上表现为“取消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政策”。

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使美国在资本主义金融扩张阶段占据统治地位”。

法国的谢斯耐(Francois Chesnais)认为新自由主义是“金融资本和海外直接投资实行开放和放松管制的一整套政策”。

从上述国外左翼学者的思想中可看出,新自由主义在当代的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完全的市场化、推行私有化,并将其理念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性组织,以及自身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根本目的是建立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国际秩序。

2.2 新自由主义支持者的认识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维斯奎兹(Ian Vasquez)说:“经济自由为平衡政治力量和促进社会多元化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源头。

我们这些相信民主资本主义的人——不管是生活在充分民主的国家、民主差劲的国家或独裁国家——都决不会忽视在建设自由社会的过程中经济自由所起的核心作用。

”我们并不否认经济多元化将带来政治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要的却是一种西方模式的民主多元化。

对卡托研究所深有影响的另一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进一步阐述:“历史上对政治自由和自由市场之间关系的看法一致。

我没有发现这样的案例或地方:在拥有很大的政治自由的同时,没有自由的市场来开展大量的经济活动。

”从这些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国策的机构和言论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逻辑,当今世界处在开放和自由的全球化中,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化,而私有化是其中的一个措施,这种经济理论被美国等国运用到政治上,取得了比经济领域更大的成就。

正如美国学者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说所,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导致了在政治上“东中欧和前苏联共产党政权垮台,再加上名义上仍为社会主义的中国采用了亲市场政策。

”新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依赖市场的作用来解决效率的问题,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缓解社会中出现的矛盾。

私有化可以被看成市场化进程中的一种过程,目的是为了解决7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并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保证效率,同时还是为通过私有化得到资金来解决由于福利社会带来的沉重的国家财政负担问题,如英国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的私有化。

同时,私有化又不仅仅只是市场化的一个过程,它还削弱了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作用,加强了市场的作用。

市场化和私有化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市场化进程中有私有化的措施,私有化反过来促进了市场化。

2.3 对新自由主义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将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归为三点。

即在经济理论方面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强调和坚持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程恩富教授认为新自由主义是种时代的倒退,它有如下特点:一是主张非调控化,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反对国家干预。

二是主张私有化,反对公有制。

三是主张全球自由化,维护美国主导下的自由经济,反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是主张福利个人化,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反对福利国家。

学者们对于新自由主义并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看待新自由主义应该从别国历史沿袭和社会背景出发,并且肯定了该理论中的合理成分。

认为各国在全球化的道路中,既面临着相同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又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全球化是时代的潮流,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和社会条件,资本主义只有在全球化得到充分发展之后,才会耗尽自己的潜能,社会主义也才可能得以战胜资本主义。

各国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当今国际经济中处于不同的分工角色中,应该结合本国的社会特点走自己的道路。

所以出现一种中性的声音:反对新自由主义不等于反对任何市场工具和经济调整。

还有其他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值得批判借鉴之处,但作为国际垄断集团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已经意识形态化的“华盛顿共识”,则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于新自由主义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新自由主义最核心之处就在于私有化和市场化。

不仅仅是欧美等国处在这种思想的控制下,中国改革过程中也始终伴随着这种思想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思想呢?我们首先分析马恩的经典理论对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认识,再通过中国改革路径的分析,来判断在中国当前社会结构下该如何认识我们的改革道路。

三、马克思恩格斯及苏联对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认识3.1 马克思恩格斯及苏联对私有化的认识马克思认为对于私有制度理解的逻辑,是先肯定其在人类历史中的必然性,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马克思将其看成了一种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工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必然会产生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了小生产和大生产条件下的私有制。

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代表的自由私有制是以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

这种拒绝加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集中的私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越发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越发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矛盾越发明显,“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这种私有制才是马克思主张消灭的制度。

马克思也肯定了这种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写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的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

同时,马克思认为这种私有制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

所以当私有制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时期时,不是重新回到私有制,而是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一切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成就,建立“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首先肯定了私有制度,同时对私有制度进行了区分,明马克思并非要消灭不加以区分的私有制,消灭的是个人财产变为资产阶级财产的私有制,而消灭这种制度的前提,就是具备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条件,“只有大工业的发展才可能消灭私有制”,在利用私有制度的优势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基础,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