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明确意象-意境,明确全词体现的伟人情怀。
(2)全课贯穿比较阅读,解决习题中出现的几个分析题目。
(3)了解毛泽东诗歌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美,指导学生体会诗歌是用何种手段表现出来的。
二、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有选择性的比较阅读,拓展学生思路。
(2)解决学生练习中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
三、教学难点
(1)精当的比较阅读和赏析。
(2)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
环节一:抽查学生背诵。
环节二:承接上节课问题,请学生明确本文出现的意象。
明确:上片有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下片有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
2、新课:
环节一:尝试给大家所找出来的意象按照诗歌层次分类,概括出四幅画面,并给每幅画面命名。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
环节二:齐读“独立寒秋”图,与柳宗元的《江雪》进行比较赏析。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
《江雪》一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明确:《诗经》:“诗言志。
”诗品如人品。
诗人品格、胸襟、气度决定诗歌境界!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
环节三:指名读“湘江秋景”图,与历代文人写秋诗句进行比较。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描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
绘中蕴涵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进一步点拨诱导: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结,所写秋景也大都有肃杀、感伤的情调,作为一种传统,也可算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陈陈相因,大多走不出悲秋的老路。
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士大夫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
环节四:学生齐读词的下片,另外两幅图景属于词的下片,与上片不同的是,下片更重于“绘群体英雄形象,抒革命豪情壮志”,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在诗歌结构上,写景与抒情是怎样巧妙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看”眼前景象“怅”世间万物“问”谁主沉浮?“忆”峥嵘岁月“记”豪迈气概
毛主席用展现力挽狂澜之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巧妙实现了写景、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真正展现出了“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气概。
归纳回答课后习题第二题。
环节五:比较阅读课本第五页三首毛主席诗词,找出与《沁园春长沙》的共同点,体会毛主席诗词当中的崇高美。
附赏析参考:第一首: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弘。
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第二首:这首七律长征是对红军长征精神最好的概括,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第三首: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
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怎样去把握诗歌意境中的崇高美呢?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沁园春雪》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3、课后作业:
1、试比较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与《沁园春长沙》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1年
明确:写景上,《长沙》着重描写景,景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本词则着重写得衰景,如长夜、寒星、残月等;在抒情方面,《长沙》抒发的是早期共主产义战士关心国家命运,心系天下的豪情,而本词写的是毛泽东自己的感情世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习题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