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拒绝诱惑教案

拒绝诱惑教案

第四单元 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第八课 一念之差 第2课时 拒绝诱惑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介绍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第一层次:使学生认识远离不良诱惑的重要性,做到理性思考,远离滋生不良诱惑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场所。第二层次:要做到远离不良诱惑,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第三层次: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和需要,严于自律。引导学生归纳抵制不良诱惑、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第四层次:借助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拒绝诱惑的方法,激发学生战胜不良诱惑的信心。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应该拒绝不良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青少年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由于抵制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极易在诱惑面前束手就擒,走上邪路。因此,引导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对他们端正人生方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抵制不良诱惑是远离违法犯罪的必要条件。如今青少年犯罪率急剧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少年受到社会中不良诱惑的影响,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抵制不良诱惑的意识,有利于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教师讲故事《奥德赛船长》。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奥德赛船长,你会用什么办法让船只顺利渡过海峡?”教师讲完故事结局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个事例中,能否找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虽然有很大的危害,但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学会抵御不良诱惑的方法。 方式二:青蛙实验的感悟。思考“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使学生懂得不良诱惑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要增强识别能力、抵制不良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才能避免步入歧途。 2.第一层次:理智拒绝不良诱惑 方式一:“故事续写或续演”。 放学路上,小明受到不良诱惑(如好朋友极力邀请他去网吧玩带有色情内容的网络游戏),学生续写或续演小明的态度、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不良诱惑的危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让学生懂得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客观分析不良诱惑的危害,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分角色表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续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方式二:利用上节课资料“毒贩诱骗青少年吸毒的手段”,学生讨论“拒绝毒品诱惑的方式”并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拒绝毒品诱惑?”或先播放有关禁毒的宣传片,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不良诱惑危害的认识,能够理智拒绝。 3.第二层次:拒绝不良诱惑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方式一: 第一步:案例分析法。一则或几则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学习、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设问“案例中主人公沉迷网络游戏,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如果你周围有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让学生懂得远离不良诱惑的办法之二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第二步:课件展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让学生体会国家为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场所而做出的努力,号召学生及时举报违反规定的行为,共同维护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方式二: 第一步:漫画启示法。思考教材82页漫画《远离不良诱惑》带来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交流“可以培养哪些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如踢球、游泳、集邮、绘画、唱歌等。)使学生明确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不能涉足容易滋生“黄、赌、毒”和其他不良现象的场所。 第二步同上。 4.第三层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方式一:情境创设法。设计几个情境(如朋友请抽烟、向你兜售黄色书刊、上课时想翻阅书包里的娱乐杂志等)或出示图片“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表”。思考“情境中事物是否具有诱惑力?”、“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样做?”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在这一环节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如主动请人帮助法、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法等) 方式二: 第一步:漫画启示法。观察教材83页漫画《拒绝诱惑》,思考说明什么道理?说明抵制不良诱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特别是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理智的中学生。 第二步:课堂活动“测测你的自控力”。通过心理测试题,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锻炼意志品质,抑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冲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5.第四层次: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校纪校规 方式一:推理教育法。列举某些不良行为,让学生推理这些不良行为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如:投机取巧、考试作弊——容易养成弄虚作假、欺骗讹诈的恶习;厌恶劳动、追求享受——容易出现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纹身吸毒,沉湎于“三室一厅”等现象;不讲公德、为所欲为——容易做出违反道德准则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再让学生讨论感悟。在推理后果和讨论感悟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不良诱惑会在不知不觉中腐蚀自己,使学生能够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方式二:案例分析法。出示一个中学生从违反校规校纪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案例,学生思考“主人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对自己的启示”。 使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知道拒绝不良诱惑,还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校纪校规。 6.课堂活动及课外实践: 方式一:“抗拒诱惑计划书”——我曾受到的不良诱惑是什么、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哪些、抗拒诱惑的具体措施、能够连续一周按计划执行的激励措施、如果两次未执行计划的惩罚措施、监督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懂得提高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方式二:“倡议书”。以班级为单位向全校同学发一份“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的倡议书。写倡议书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总结本课内容的过程。 方式三:“名人名言启示录”。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并相互交流有关增强自制力、有利于拒绝不良诱惑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做为座右铭,时刻用它来提醒自己,抵抗诱惑,走向成功。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故事猜想”《奥德赛船长》。或介绍青蛙实验的资料。 课件使用目的:懂得面对种种诱惑,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

拒绝丑恶、接纳善良;拒绝虚假、接纳真诚。 2.“故事续写”:放学路上,小明受到某种不良诱惑,续写小明的做法和最终导致的结果。 3.播放有关禁毒的宣传片。展示毒贩诱骗青少年吸毒的常见手段。 课件使用目的:认识到“黄、赌、毒”和邪教能够暂时满足人的某些低级需要,

但如果受到这些诱惑的影响,将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从而能够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 4.出示一则或几则青少年因受到不良诱惑而严重影响学习、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或教材82页漫画《远离不良诱惑》。 课件使用目的:在讨论从材料、漫画中得到什么启示或应吸取什么教训中,使学

生懂得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 6.关于健康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的图片。 课件使用目的:知道政府的规定和措施,既能引起学生对“不能进入不适宜未成

年人活动的场所”的重视,又能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图片从正面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端正生活态度、生活作风。 7.列举遇到不良诱惑的情境,或图片“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表”。或教材83页漫画《拒绝诱惑》。 8.心理测试题“测测你的自控力”。 课件使用目的:学生针对情境,讨论自己抵御不良诱惑的方法。心理测试题有助

于学生客观审视自己的自控能力。达到让学生自觉控制欲望和冲动,能作出正确判断,不为不良诱惑所动的目的。 9.列举某些不良行为,学生推理这些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或出示某中学生从违反校规校纪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案例,学生谈启示。 课件使用目的:因为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违法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所

以要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违反校规、违反道德的“小事”会演变成“大恶”的道理,改变其对遵守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无所谓的态度,养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 10.抗拒诱惑计划书,或倡议书,或名人名言启示录。 课件使用目的:既能达到知识小结的目的,又能起到导行的作用。 三、教学资料要求 1.《奥德赛船长》:传说古希腊有一个海峡女巫,她用自己的歌声诱惑所有经过这里的船员,使他们的船触礁沉没。智勇双全的奥德赛船长勇敢地接受了横渡海峡的任务。为了抵御女巫的歌声,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奥德赛船长让船员把自己紧紧地绑在桅杆上,这样,即使他听到歌声也无法指挥船只。他又让所有的船员把耳朵堵上,使他们听不到女巫的歌声。结果,船只顺利地渡过了海峡。 2.“青蛙实验”: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实验研究人员精心策划了一次有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滚滚的油锅,安然逃生。隔了半小时,实验人员使用一个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