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口导向型经济对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
(25分)
答:
(1)概念:所谓出口导向型经济,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来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促进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2)背景:①国内:国内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成本下降,竞争力增强;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距市场近②国外:实行开放政策后,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关系出现重大转机;中国的海外市场扩大;“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之间的转移。
(3)影响:①采取出口导向型政策,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资金,与具有绝对优势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相结合,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东南亚企业不断改进技术,优化生产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东南亚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③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有利于更好的利用外资,形成外债清偿能力。
④可以通过外部市场的开拓,拉动传统部门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不仅为东南亚国家的剩产品或闲置生产资源找到了出路,还扩大了就业量。
⑤可以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达到长期经济的高增长。
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是什么?(25分)
答:
(1)原因:①“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缺陷,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失败。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会引起东南亚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当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
东南亚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此类问题。
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一系列失误。
经济全球化会导致东南亚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
③出口不振,GDP增进大幅度下降,利用率下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恶化。
东南亚国家贸易结构相对单一,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④外债负担沉重,构成不合理。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东南亚国家经常项目几乎一直存在着赤字,原本就不平衡的国际收支状况雪上加霜,货币贬值压力加大,最终诱使国外投资者发动了对东南亚国家货币的攻击。
⑤汇率政策僵硬,金融调控机制失措,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
(2)启示:①产业发展应以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为主导。
随着资源结构的升级,资金逐渐由相对稀缺变为相对丰富,劳动力由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稀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自然要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升级。
如此按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以及较快速地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经济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房地产和股市的发展产生过热现象,很容易变成泡沫。
因此,政府应考虑经济的合理布局,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避免经济活动过度集中于一两个城市。
对于减低股市的过热现象,政府应避免采用金融抑制政策,让银行储蓄有合理的利率水平。
③对于国外资金应以鼓励直接投资为主。
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向国内转移。
此外,政府可以允许外国资金一些条件成熟的国内企业到国外的资本市场去上市,而要谨慎考虑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和允许外国资金直接炒买炒卖流动性大的国内股票、债券以及允许国内企业借用外债等融资方式。
④要早日彻底改革银行体系,真正实现“银行
商业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
对银行体系进行彻底改革,完善银行监控体系,铲除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就有可能避免产生金融危机的危险。
三、东南亚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哪些道路?(50分)答:
(1)明确产业发展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发展实体经济,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重视先进制造业在综合国力方面的地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整个工业的竞争力。
(2)政府合理规范市场,引导产业集群化。
①一方面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政府规范市场动作,保证市场机制仍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平等市场主体关系,创造公平有效竞争环境,改革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要素自由流通,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消除地方保护壁垒,支持生产要素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分配,推进企业跨区域资源整合,政府合理规划产业分局,消除结构性短缺和过剩。
②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国家产业园区,广泛整合要素资源,不断改善经营环境,提高专业化协作程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效承接国际研发转移。
不断推进企业向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价值,促进中国制造业从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转型。
(3)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品牌战略。
①企业修正发展战略,促进技术升级以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修正企业发展战略,融入国际市场竞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
②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
打造中国品牌作为产业升级路径,提升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创造卓越的产品品质,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通过差异化战略有效建立特有品牌;加强品牌推广,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不断提升品牌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度,形成社会影响力。
③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创新人才。
企业要建立相关人才发展战略和政策,吸引留住人才,并促进人才发展。
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引进优秀人才,在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对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相应激励,给予物质奖励,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下放管理权等,同时加强精神鼓励,满足人才自我发展愿望,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
(4)产业进行信息化升级。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
在当前信息时代,产业升级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尽可能拿当前信息时代各种技术为我所用,如发展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改变传统营销模式,拓宽客户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5)产业进行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升级。
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开发重化工业产品和轻工业原料产品、大型成套设备、精密机械、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纸浆等产品;要以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为重点为特色,改善原材料产品和结构,走专业化道路;加强原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降低能耗、提高质量,减少污染,节约用水用地,走精品化道路;突出重点,发展一批高技术产业及产品,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走特色化道路。
以有机化工原料为例,其产业升级模型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