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 Nhomakorabea•阴阳转化
•阴证 •阳证
阳证 阴证

▪ 用于疾病诊断
▪ 用于疾病治疗
❖ 确定治疗原则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 归纳药物性能
•药性
•寒凉 •温热

阴 阳
•五味
•辛、甘、淡 •酸、苦、咸
阳 阴
•升降浮沉
•升、浮 •沉、降
阳 阴

(二)五行学说

❖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
•心 •肺 •脾 •肝 •肾 •心包
小肠 大肠 胃 胆 膀胱 三焦

❖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 其华在面 •肺 其华在毛 •脾 其华在唇 •肝 其华在爪 •肾 其华在发
其充在血脉 其充在皮 其充在肌 其充在筋 其充在骨
开窍于舌 开窍于鼻 开窍于口 开窍于目 开窍于二阴

三焦
▪ 上焦、中焦、下焦之和称,为六腑之一
▪ 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又称“孤腑”
▪ 《类经•藏象类》“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
藏,一腔之大府也”

三焦功能 ▪ 实质脏腑,各司其职
•上
•心、肺和头面 •升发和宣散
•焦 •上焦如雾
•脾、胃
•中 •升降之枢, •焦 •气血生化之

▪ 气血津液通道
•中焦如枢
•水
•火 •相生
•相克
•金
•土
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生化不


•水 •生我
•金
•生(“生我”、“我生”)
中•克有(“制克我”、“我克”)
中有生
•相生
•我克
•相克
•土
•生我
•克
•木 •克我
•我生
•我克
•我生 •火
•整体调节•止防 •太过或不及•维持 •相对平衡
•制则 化

根据五行关系,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 •阴
阴阳 •少 •阳

•太


(1)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 对立制约 •通过相互消长,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作用
▪ 互根互用 ❖ 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 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 消长平衡 •不是绝对和静止的,不断消长,动态平衡(量
▪ 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质变)
••偏酸热先入肝胃肠积热
•五味偏嗜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 劳逸
•劳力过度 — 积劳成疾 劳则气耗 •过 •劳神过度 — 思虑太过 耗伤心血,损伤脾 劳 •房劳过度 — 肾精不宜过度耗泄 •过度安逸-久卧伤气

•二、中医养生 ❖ 外避六淫 ❖ 内调七情 ❖ 劳倦有度 ❖ 调理三焦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生理特点:形态及生理功能有异于“六腑”
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 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 ❖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 五脏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 特性
(1)基本内容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温热、升腾 •生化、承载、受纳 •清洁、肃降、收敛 •寒凉、滋润、向下运动

▪ 五行的生克乘侮
❖ 生克和制化
•生:促进、助长、资生 •克:制约、抑制

•木
•不宜过劳、不宜过逸 •调节饮食,饮食有节
•上养心肺:引天阳,养在夏秋 •中养脾胃:调饮食,养在春夏 •下养肝肾:适劳逸,养在冬春
•内外 和
•三因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三)藏象学说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形象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脏腑为藏象学说基 础
•脏 •藏象 •腑
•奇恒之腑

•脏
脏—五脏:心、肺、脾、肝、肾 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腑
腑—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 气化之总司,生存之根本
•大小肠、肝肾 胱
•排泄糟粕 •下焦如渎

三焦气化功能正常 气血津液升降出入路径通畅
•人体健康
反之 三焦气化失常
人体衰老
•“三焦气化学说”
人之根本生理
过程 •衰老与三焦气化异常有


避六淫适六气
•冬 •夏
少避寒以养其阴 少避暑以养其阳
•内调七情 平和心态
•劳倦有 度
•调理三 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
2020年7月7日星期二
•一、中医学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藏象 气血津液 经络 病因与发病 病机 防治

•(一)阴阳学 说
▪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 无极
有极
•太极 物
两仪
四象
八卦

•无 极
•有极
•太 极
•万物
•坤 •艮 •坎 •巽 •震 •离 •兑 •乾
•太 •少 •少 •太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2)外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疠气:强烈传染性病邪(SARS、霍乱、鼠疫等)

(3)不内外因
❖ 饮• 食

•饥饱失 常
过饥-减肥 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饮食不洁
胃肠道疾患
•偏寒 •偏寒偏热 气
损伤脾胃阳
• 饮食偏嗜

(2)阴阳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 脏为阴,腑为阳;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 腹属阴,背属阳;
▪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协调的结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 五脏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四)病因论
“三因”学说
•内因:七情内伤 •外因:六淫、疠气 •不内外因:饮食、劳逸、外伤

❖ 异常波动病情加重 ❖ 影响脏腑气机 ❖ 直接伤及内脏
(1)内因:七情内伤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伤心 •怒伤肝 •忧伤肺 •思伤脾 •恐伤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