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

简介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头份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欢乐时光皆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

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五○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

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

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顾,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先生。

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

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

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时(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

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五○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林海音说到:“很难说那时候开始写作的。

我十八岁时在北平的世界日报实习社会新闻的采访,便随时提笔写随记,从没想到写做出一番如何轰烈的事业来。


林海音所钦佩的前辈女作家为凌叔华,并以凌的写作理念来自我期勉:“这样的她当年和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芙用英文通信时,维吉尼亚一直鼓励她用英文写作,要写自己切身熟悉的事物,并且告诉凌叔华说:‘继续写下去,自由的去写。

不要顾虑英文里的中国味儿。

事实上,我建议你在形式和意蕴上写得很贴近中国。

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欢的,写得愈细愈好,只当是给中国读者的。

’我在她们通信四十年后的今日读到这几句话时,心中惊喜的想,它怎么跟我一向对小说写作的把握,是这么接近呢!”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

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

她说:“许多文坛的好朋友支持我,热心地帮我拉订户,写稿子。

”于是,《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即使再赶急和忙碌,这份杂志总不会脱期,而对读者做到了如期出刊的信诺。

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我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

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由于天性活泼好客,林海音家的客厅几乎可说是“半个台湾文坛”,热爱朋友的她,常邀文友来家里吃饭、喝茶、聊天。

她家的客厅是人人称道的文艺沙龙,许多文学的梦想就在这里碰撞、实现。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

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

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她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晚年糖尿病缠身,2001年12月1日病逝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

作品
出版书籍
1995年《冬青树》,台北:重光文艺。

1957年《绿藻与咸蛋》,台北:文华。

1960年《城南旧事》,台北:光启社。

《晓云》,台北:红蓝。

1961年《绿藻与咸蛋》,台北:学生。

1963年《婚姻的故事》,台北:文星。

1965年《烛芯》,台北:文星。

《金桥》,台北:台湾书店。

1966年《蔡家老屋》,台北:台湾书店。

1967年《孟珠的旅程》,台北:纯文学。

《春风丽日》,香港:正文。

《我们都长大了》,台北:台湾书店。

《蔡家老屋》,台北:纯文学。

《不怕冷的企鹅》,台北:台湾书店。

1968年《薇薇的周记》,台北:台湾书店。

1970年《婚姻的故事》,台北:爱眉文艺。

1971年《春风》,台北:纯文学。

《狡猾的老猫》,台北:纯文学。

《中国竹》,台北:纯文学。

1972年《窗》,台北:纯文学。

1975年《林海音自选集》,台北:黎明。

1978年《请到我的家乡来》,台北:台湾书店。

《猛狗唐恩》,台北:纯文学。

《小兔班杰明的故事》,台北:纯文学。

《一只坏小兔的故事》,台北:纯文学。

《请到我的家乡来》,台北:台湾书店。

1980年《绿藻与咸蛋》,台北:纯文学。

1981年《烛芯》,台北:纯文学。

1983年《城南旧事》,台北:纯文学。

《晓云》,台北:纯文学。

1988年《一家之主》,香港:香江。

《林海音散文》,台北:纯文学。

1989年《鸽子泰勒的故事》,台北:纯文学。

1992年《隔着竹帘儿看见她》,台北:九歌。

1996年《静静的听》,台北:尔雅。

1999年《春风》,板桥:骆驼。

2000年《晓云》,台北:游目族。

2000年《城南旧事》,台北:游目族。

2000年《金鲤鱼的百襉裙》,台北:游目族。

2000年《婚姻的故事》,台北:游目族。

2000年《绿藻与咸蛋》,台北:游目族。

2000年《冬青树》,台北:游目族。

2000年《我的京味儿回忆》,台北:游目族。

2000年《写在风中》,台北:游目族。

2000年《剪影话文坛》,台北:游目族。

2000年《作客美国》,台北:游目族。

2000年《春声已远》,台北:游目族。

2000年《芸窗夜读》,台北:游目族。

2000年《穿过林间的海音》,台北:游目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