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6.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1) 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组装配套。 (2) 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 (3) 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 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 (5) 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
1977 年 8 月 29 日至 9 月 9 日在肯尼亚首都的内罗毕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作了如 下定义,所谓荒漠化,是指土地滋生生物潜力下降或受到破坏,导致类似荒漠情况的出 现。
1984 年,内罗毕召开的荒漠化特别会议,认为荒漠化包括:沙丘及片状流沙的发展,牧 场的退化,旱地农作物生产量及潜力的衰退,灌溉农地(水田)的盐碱化与水渍化,森林 及植物的破坏,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的退化。
意义: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地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融合了传统的“治 沙造林学”“治沙原理与技术”“风沙物理学”“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 “农业生态学”以及 3S(RS、GIS、GP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流体力学、风沙物理 学、风沙地貌学、沙漠学、土壤侵蚀原理、造林学、生态学、草场经营学等为专业基础, 与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学、环境保护与评价、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等学科密 切相关。
荒漠化防治的地位及历史使命(意义): (1)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 (2)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
中之重。 (3)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4)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创 21 世纪中国沙产业
(2) 再按柯本分类法确定年降水的季节分布,即确定年雨区,夏雨区,冬雨区,分别以 a,b,c 表示
(3) 用第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最冷月平均气温,用第二个阿拉伯数字表示最热月平均气温 阿拉伯数字所表示的月平均气温是:0(<0℃);1(0℃~10℃);2(10℃~20℃);3 (20℃~30℃);4(30℃~40℃)
输沙率 风沙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断面所搬运的沙量。 风蚀 风或风沙流对沙质地表吹扬并携带沙粒的现象。 堆积 风沙流中的沙粒跌落在地表的现象。 非堆积搬运 跌落沙粒与跃起沙粒数量基本相同时,称为非堆积搬运。 蚀积周期 风沙流以风蚀经堆积到再风蚀的过程称一个蚀积周期。 饱和路径长度 从风蚀起点到开始堆积的距离,即风沙流由不饱和到饱和的这段距离。 立地条件 简称立地,是对造林地上所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统称。 立地条件类型 是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的类型,即具有相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 选用相同的植物种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若干地段的总称。 沙障孔隙度 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 问答题
100 和 60 是经验系数
通过������������来确定气候的干燥程度具体指标如下:
������������
-20~-40
-40~-57
< −57
气候分类
半干旱(S)
干旱(A)
极干旱(E)
6. 简述梅格斯划分干燥气候的方法步骤。 (1) 首先,按桑威特分类法计算,确定 S(半干旱),A(干旱),E(极干旱)
第一章绪论 1. 简述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任务。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荒漠化防治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 荒漠化地区流域水资源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技术。
(3) 荒漠化不同类型区综合防治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4) 荒漠化地区优良植物种引种选繁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 (5) 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和多样性的保护和重建技术研究。 (6) 荒漠化地区退化草场保护、恢复和改良技术的研究。 (7)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卷一 名词解释 荒漠 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 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 漠。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 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 称。气候干燥(干燥度 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 地区。 沙漠 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 区。 沙地 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 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 化。 沙漠化 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 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 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 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
1987 年,吴正将其分为广义沙漠化(荒漠化)和狭义沙漠化(沙质荒漠化),并归纳了 沙质荒漠化的定义: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 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 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5.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概念、意义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概念: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 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气候类型
冬雨区
年雨区
夏雨区
BS 草原气候
r < 2t
r < 2(t + 7)
r < 2(t + 14)
BW 沙漠气候
r<t
r<t+7
r < t + 14
注:r 为年降水量(cm)t 为年平均气温(℃) BS 为干草原气候;BW 为干燥荒漠气候 或根据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北半球加以说明: 夏雨区:4—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70%以上;
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 综合体。 回归沙漠 在南北纬 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 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 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 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 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 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 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 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 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 半流动沙地(丘) 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差,沙地(丘)移动速度一般。 固定沙地(丘) 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好,沙地(丘)移动速度很缓慢。 起沙风 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都称为起沙风。 风沙流 是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风沙流结构 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贺兰山以西
1.5~4
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半干旱
内蒙古、陕北、宁夏以北
1.0~1.5
草原和稀疏草原
半湿润
东北西部、华北
<1.0
森林
湿润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3. 简述柯本气候分类法划分干燥气候的方法步骤。他将干燥气候划分了哪两种类型?各用何符号 表示? (1)方法步骤: ①根据所选定的年或月计算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来划分 4 带 1 区的气候: A 热带多雨气候。每月平均温度高于 18℃,常夏无冬。 B 干燥气候。全年平均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没有盈余水分。 C 温暖湿润(中温)气候。最冷月平均温度在 18℃以下,但高于-3℃。 D 雪林(低温)气候。最冷月平均温度在-3℃以下,最热月平均温度在 10℃以上(10℃等 温线与森林生长的极地界限接近) E 极地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 10℃,没有真正的夏季。 五类气候中有四类(A、C、D、E)用平均气温来划分。B 类气候区是按降水对温度的比率 来确定。 ②干燥气候和湿润气候之间以及干燥气候内的干燥草原及干燥荒漠气候之间的区分,可按 下表计算:
用。 3. 国际上对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上关于荒漠化的提出不足 50 年,但曾经有过 100 多个关于荒漠化的定义,这足以证 明荒漠化现象与过程的复杂性。 1949 年,法国科学家奥不立维尔,发现热带森林演变为草原,热带草原变成类似荒漠的 景观,首次将这种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破坏的过程称为 desertification。 1972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荒漠化的理解仅限于沙漠的沙丘前移、固定沙 丘、沙地的活化与沙漠的扩展。
原因:每个气候带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气候型,可见气候型所反映的植被情况、气候情况等 更形象具体,干燥气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又可分为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所以干燥气 候应作为一个气候带。
关系:干燥气候所指的范围比较宽泛,具体的干燥程度亦不同,在干旱气候区才有沙漠分 布,而半干旱气候区是草原植被。
5. 试写出桑威特的湿润指数公式及具体划分指标。
冬雨区:10—3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70%以上;
年雨区:降雨量全年分配均匀,不足上述比例者。
(2)柯本将干燥气候划分为干草原气候(BS)和干燥荒漠气候(BW)
4. 对于柯本气候分类法,你认为干燥气候作为一个气候带,还是—个气候型,哪一个合适?为什 么?干燥气候与沙漠分布有什么关系?
干燥气候应作为一个气候带。
1992 年 6 月,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将防治荒漠化纳入《21 世纪议程》。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对荒漠化作了完善的解释: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 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