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学生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1.考核知识点心理的本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认知过程;认知发展观;新皮亚杰主义;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关键期;最近发展区。
学习及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创造力;问题解决;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品质;认知策略;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练习曲线;高原现象;学习过程;试误说;顿悟说;程序教学;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2.考核要求(1)识记与理解人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规律有: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不平衡性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学校教育因素人的心理活动与认知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
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
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
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
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
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首先,他创立了如前所说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其次,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
第三,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第四,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学习的概念及理解;学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训练而获得的由经验引起的适应性和行为的变化。
狭义学习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的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二)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机器的学习。
2按学习的水平分类;反应性学习,联接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象征性学习。
3按学习性质分类;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4按学习结果;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
认知策略学习,运动技能学习,态度。
按学习内容分类;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观察学习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
(二)、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三)、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
知识的概念及内涵;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应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分类:学习迁移的分类可归纳为6种: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零迁移: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响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与具体迁移(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近迁移、远迁移与自迁移自迁移: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远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情境中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地迁移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知识迁移的原理;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
创造力的基本特征;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
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
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
另外,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1问题解决的实质、2理论、3心理过程及4影响因素;1(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一系列操作程序。
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
)2(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模式)。
3(一种是常规性问题解决。
一种是创造性问题解决),4(问题表征,已有的知识经验。
反应定势,动机和人格。
)技能的含义;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
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
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
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
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知识是提升能力的基础,在理解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与知识相关的能力.在学完知识后都忘记的前提下头脑中还能留下的东西就是知识!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和形成的标志;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及与需要诱因之间的关系;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
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
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
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
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培养与激发小学生外部动机的方法;1适度使用奖励和惩罚。
2外部奖励的使用要恰当。
3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设置合理的目标。
学习品质的概念;学习者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即学习行为的自觉性,自治性,求知欲,创造力,它对学习起到始动激励,定向维持和调节监督的作用,确保有效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
种类;消极品质,积极品质自主性学习品质和合作性学习品质。
智力品质,学习动力品质,学习操作品质。
学习策略品质,学习评价能力品质。
培养的方法;加强学习过程监控,提升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品质,自我提问法,互相提问法,出声思考法,自我调节法强化训练法,检查评价法。
学习问题的应对策略;1结合学生的需求特点,激发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
3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抱有合理的期望。
4教师要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
5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
6学校和教师要建立家校联系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行为主义理论;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