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解析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解析


Microplex 11X28
Hydrocoil 8X15
6X10 Hydrocoils
Insert Hydrocoil 6X15 , 15min later
Microplex 5X15 /4X10/2X6
Final result
先治疗责任动脉瘤
再治疗合并的动脉瘤
适当微导管塑形
S
J
指向上方的前交通动脉瘤 和眼动脉动脉瘤 微导管塑形有特殊性 微导丝操作有特殊性
决定微导管头端塑形角度的依据是 瘤体纵轴和载流动脉的夹角 决定微导管头端塑形长度的依据是 动脉瘤长径和载流动脉的直径
微导管并能帮助微导丝通过某些特殊部位
微导管
帮助支架顺利放置,手术得以完成
ACoA-AN
微导管45度塑形, 微导管头端位于1/2处
动脉瘤最大径12.7mm 首枚弹簧圈 选择Microplex13X320mm
瘤颈扩大
再次治疗有时是比较具有风险的
再次治疗
二次治疗达到致密栓塞
术后3D DSA 动脉瘤消失
术前MRA
对侧A1缺如
微导管准确塑型
术前 术后
微导丝辅助技术
栓塞过程
微导丝辅助技术
最后结果
微导丝辅助技术
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微导丝辅助技术
微导丝辅助技术
过程1
过程2
微导丝辅助技术
微导丝辅助技术
L-ICA PcoA- AN OA- AN
R-ICA LAO 40
L-ICA PcoA- AN EMB with orbit
OA-AN
LAO 90
L-OA-AN EMB with GDC 360
LAO 40
Two Aneurysms embolized
R-PcoA-AN
L-AO 60
EMB with microplex/hydrocoils
微导丝----导引微导管准确到位
头端适当塑形并通过转变不同方向到达 靶血管、靶目标 微导管顺着微导丝平稳前进 微导管有自身的张力,微导丝在血管扭 曲部位积聚一定张力---必须把三者因素 考虑在一起---合理地使用这个力度。 微导丝应具备:导向性、柔顺性、支撑 常用弹簧圈
Boston—Standard、Soft、Ultrasoft 10、18系列 2D、3D、360 EDC 2D、3D、J、、、、Onyx Cordis DCS---Orbit(Minicomplex) Microvetion Microplex、Hydrociol
弹簧圈选择
通常根据动脉瘤最大径选择略大直径的 第一个弹簧圈,利于成篮。 不规则动脉瘤相应略小于最大径。第一 个圈通常选择最长的。 随后的弹簧圈直径、长度依次缩小 最后的弹簧圈尽量选择小、短 个体化原则
R-ICA 15min later
Where IS L-OA AN?
不同投照角度显示动脉瘤形态各异
3D-DSA 表面成像
术前
支架
支架+GDC
术后
微导管-----输送通道作用
柔顺性不同---选择适当的微导管、适当 的塑形使得超选动脉瘤更安全、便利 支撑力不同---不断调整、保障弹簧圈稳 定输送 恰当地按需要予以合适的张力---动脉瘤 获得良好栓塞的技术 避免张力过度---造成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 技术解析
导引导管: 1、尽量高,特别是前交通动脉瘤和远端动脉瘤 2、可以通过交换导丝技术或125cm造影管辅助 导引管技术 3、为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可以在导引导管内 增加超硬导丝
工作角度 是指栓塞动脉瘤过程中所选择的 载瘤动脉和瘤颈显示最佳的角度, 目的是达到既安全栓塞动脉瘤, 又最好地保护载瘤动脉通畅。
弹簧圈栓塞过程
慢,特别是第一个loop,避免正对破裂点 应该注意微导管头端的摆动 根据弹簧圈的走向适当调整微导管的张力 成篮应该很好地覆盖瘤颈 最后一个圈应该更加注意,避免瘤颈破裂 分部栓塞应该在栓塞前做好计划 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辅助或支架辅助 特殊病例应用带膜支架
PcoA AN 6.8mm Neck 3mm
瘤颈少量显影
10min later
Microplex 5X15 Hydrocoil 4X8 2X6 2X6
5X15
7X300mm First loop
Tip position
Basket tech.
Hydrocoil 5X10/4X10
Hydrocoil 5X10/4X10/4X10/2X6
Orbit 5X10
动脉瘤远端已不显影
Hydrocoil 2X4 2X3 Microplex 2X6
瘤颈少量显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