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 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的最常见原因。

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 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 上引起。

高血压、颅内动脉硬化、血 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III III III流行病学特点•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年发生率为6-35. 6/10万人,成人中未破裂动脉瘤约发生率约为1 %-6%。

•颅内动脉瘤多见于50-69岁年龄组,约占总发生率的2/3。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中约1/3在就诊前死亡,约1/3死于医院,仅1/3经治寿存活,流行病学特点• 4/5位TWill is环前半部分,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X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好发部位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常见部位art ary 4KA^t«cr corrwriueiicatimgiittfy. JgAdltxynil mualbrwouc □rwor八m I *Zdl: J5%Mkldlc cercbtaldig•站P'dievhi C«H muriati 性■ rt■“ 2S%临床表现•仁动脉瘤破裂出血频繁11忆吐;查体可见硫强直,Kernig 征(+);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二次 出血多发生2分病人出血可引血管将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

见礙眼、失现巨有常骰侧上消出。

可 痹繇单、应可语人 眼也,大间死感视 动裁瘤散、梗或到O ・・诟脉孔直脑性响碍 状脉动瞳,挛动影障 症动的、能痉运瘤野 灶内脉垂不管,脉视 局颈动下视血瘫动力麻襯为收反人失病大间死感视辅助检查•仁腰椎穿刺检查。

•2. CT检查。

•3. MRA及CTA检查。

4. DSA脑血管造影术。

• Botterel I分级(1956) • 1级:清醒, • 2级:嗜睡,• 3级:嗜睡, 血肿。

• 4级:因血肿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失,老年 病人可能症状较轻,但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

有或无SAH 症状。

无明显神经功能丧失。

神经功能丧失,可能存在颅内 III III T AIII•5级:去大脑强直,濒死。

Hunt&Hess分级(1968, 1974):1级: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颈项强直。

2级:中度头痛,颈项强直,颅神经麻痹。

3级:轻度局灶神经功能缺失,嗜睡或错乱。

4级:昏迷,中-重度偏瘫,去大脑强直早期。

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

• Gotoh等的研究表明动脉瘤病人术后预后与术前GCS评分有关。

1988年在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or I d Federat i on of NeurosurgiealSocieties, WFNS)主席Drake的主持下,提出了WFNS分级。

分级Botterel I 分级(1956) Hunt&Hess分级1级:清醒,有或无SAH症状。

嗜睡,无明显神经功能丧失。

嗜睡,神经功能丧失, 可能存在颅内血肿。

因血肿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失,老年病人可能症状较轻,但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去大脑强直.濒死。

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颈项强直中度头痛,颈项强直,颅神经麻痹。

轻度局灶神经功能缺失,嗜睡或错乱昏迷,中-重应偏就去大脑强直早期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GCS 运动功能障碍15 无13-14 无13-14 存在7-12 存在或无3-6 存在或无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 SAH Fisher 分级 • 1级:CT 未见出血。

• 2级:CT 上发现弥散性出血,尚未形成血块。

• 3级:教后记学,垂直面厚度>1 mm (大脑纵 裂、岛池、环池)或水平面上(侧裂池、脚 间池)长X 宽>5mm X 3mm • 4级:脑内血肿或脑室内积血,但基底池内无或有少量弥散性出血。

Ill III III III改良Fisher分级CT表现发生血管痉挛的危未见出血或仅脑室内出血III或脑实质内出血仅见基底池出血险性3%14%2 仅见周边脑池或侧裂池出III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实质内血肿ea基底池和周边脑池、侧裂38% 57% 57%疾病分类•动脉瘤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41・5cm为一般型,直径在1.6- 2. 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 5cm的为巨大型。

•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治疗手段•仁非手术治疗:绝对卧床休息14-21 天,头抬高30° ,维持内环境稳定, 止血,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预防 脑血管痉挛(3H 疗法)。

III III III治疗手段2-开颅夹闭术• 3.介入栓塞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 是70年代以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 线检查新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电子计 ■LTJ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973年前苏联Serbinenko首先使用可脱性球囊治疗脑血管病,Deb run、IIITak i等人进行了可脱性球囊导管技术。

•1991年GugI 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治疗两内动脉瘤。

目前血用最为广泛的为钳金质地的GDC弹簧圈。

适应症1.因动脉瘤难以夹闭或病人全身状况不适合开颅手术者。

2.手术夹闭失败或复发者。

3.不完全夹闭动脉瘤。

4.与外科手术配合。

•仁对造影剂过敏者。

• 2.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00,舒张压大 于110mmHg(14. 66kPa),未能控制血压者。

• 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

• 4•近期有心肌梗塞和严重心肌疾患、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者。

• 5.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未控制者。

III III III使用材料•仁可脱球囊。

• 2.可控微弹簧圈。

r动脉瘤介入栓塞术Seidinger法穿刺股动脉造影导管造影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填塞弹• Seldinger术是由Sven IvarSeldi nger于1953年提出来的血管穿刺技术,一般分为经典Seidinger术和Seidinger改良法(Driscol I 1974 ) o•经典Seidinger术: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即Seidinger 术。

股动昧旋股内侧动9*旋股外侧动脉 图2-1-$股前■内侧区浅层的动辭穿动樹 图2 1-6股前—内側区深层的动脉21 Gauoc 咼upue Femoral Artery0 014-RT Gr»Nx2、Vg8Tnmsr»dml »heath Tramredssi weathOOUTTGwphaZWiro 0 w Guide W HO0 0UTT GraptitcS 妝心2.造影导管造影•经股动脉鞘管置入造影导管至造影位置,推注造影剂进行造影。

2.造影导管造影3.经导引导管超选择栓塞动脉瘤•经3D成像后选择合适的工作角度,借由导引导管在微导丝辅助下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1/2处。

3・经导引导管超选择栓塞动脉瘤•根据测算所得动脉瘤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圈进行填塞动脉瘤的测量动脉瘤栓塞技术1•篮筐技术(basket technique),首先送入1个或多个三维型微弹簧圈于动脉瘤腔,利用三维型微弹簧圈释放后的空间伸展性,从而在动脉瘤腔内形成一个篮筐,使随后填入的微弹簧圈被筐住而不致突入载瘤动脉,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该技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有时栓塞后期弹簧圈仍向外凸。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Cc«* MhaooChr;ti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弹簧圈的选择-第一个弹簧圈的目的是在动脉瘤瘤腔内起支撑构架的作用,为后续的弹簧圈起到在瘤颈部架桥以防止后续弹簧圈移位脱落到载瘤动脉。

因此第一个弹簧圈应该是大而且长,弹簧圈的直径应该与瘤囊的直径完全匹配且比瘤颈的宽度大。

形态较规则的囊形动脉瘤以三维弹簧圈为最佳选择Neurovascular Remo I d i ng 血管重塑技术HyperForm'Ideal for-waBifurcations andlerminal人IASI•—HyperGlide*Best Accessibility for sidewallAncu^sm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