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 情绪生理学

第8章 情绪生理学




但比较多的科学事实表明情绪过程的重要 脑中枢是: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 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

西蒙诺夫(苏联)提出了“情绪中枢”理论,认 为额叶新皮层、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脑等4个关键 脑结构的功能关系决定着人类情感活动的特点, 是信息传入通道或情感表达的传出通道。
如情感活动较强的人,其额叶新皮层与下丘脑的 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脆弱的人,其杏仁核与海 马的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外露者,其额叶新皮 层与海马的功能为主导。

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无论在中枢神经信息 传递或外周神经信息传递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全部支配横纹肌的传出神 经末梢都是由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而传递情 感表达的信息;

副交感神经也是由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引起情感 活动中内脏功能的变化。
交感神经由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在交感 神经节的节后纤维传递情绪变化的神经信息, 其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则由乙酰胆碱传递信息至 神经节。

基底外侧核接受各种感觉系统的传入信息, 中央核通过两条传出纤维投射到下丘脑以 及边缘系统等。
由于杏仁核与下丘脑之间有许多神经纤维联
系,因此它对情绪状态的作用通过下丘脑和自 主神经系统实现。

杏仁核对情绪性攻击行为具有兴奋作用 例如,损伤之使凶猛动物变得温顺,领头 猴失去了原有威力。 人看到暴力电影或听到如屠杀等字眼时杏 仁核活动增强 杏仁核的中央核神经元参与了恐怖性情绪 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第八章 情绪生理学
第一节 概 述

情绪: 人体的基本需要或本能活动有关的 内心体验及伴随的较明显的躯体变化
人类情绪反应的特点



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反应有快乐悲 哀、愤怒和恐惧。 正常的情绪变化主要是客观事物诱发产生 的,一旦情境改变,某种情绪就会消失或由 另一种情绪代替。 情绪通常是不稳定的。 情感与情绪都有两极性以及不同的程度表 现,例如快乐与悲哀、热爱与憎恨、轻松与 沉重、激动与平静,以及不同程度的快乐、 不同程度的悲痛
从这些事实中可以看出,额、颞叶皮层,特别是 右侧半球皮层对适度的情感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的功能受损,即会出现情感淡漠;若功能亢 进则会出现情感过度活跃而失调。


⑶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在内环境平衡和情绪活动中 具有重要作用。
①杏仁核,是由多个神经核团组成的复合体, 分为三个部分:基底外侧核、皮质内侧核 和中央核。
2、“自我刺激”实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渥尔兹和米尔纳利用慢性埋 藏电极刺激动物脑,发现了许多脑结构受 到刺激时,动物抬起头来四处收寻,似乎 在寻找这种剌激。 每当动物按压扛杆就会接通电路,使脑内 受到一次电刺激。



发现埋藏电极在脑内部位不同,可能出现两种不 同行为效果: ①边缘系统某些脑结构的刺激可引出阳性自我刺 激行为,动物持续性地反复触碰杠杆以便不断得 到脑内的电刺激,动物数小时不吃、不喝、不顾 及性对象或幼仔,连续触碰杠杆以追求脑内自我 刺激,甚至可达8000/h多次的自我刺激行为反应, 这一脑结构称为“奖励中枢”。 ②一些脑结构偶然受到电刺激后,动物就逃离杠 杆,避免再次受到刺激,这一类脑结构称为“惩 罚中枢”。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 这是人和动物都有的
与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称为情感,这是人类特有的,是一种高级、 复杂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 的关系。


情绪的触发存在的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也称为脑内的情绪通路,是指 外界传入刺激经丘脑接替核直接传导到情 绪反应中枢如杏仁核,再由杏仁核发出神 经电脉冲到自主神经系统、边缘系统及大 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影响他们的神经电活 动及功能状态。


更值得注意的是去甲肾上腺素不但可在神 经元合成,也能由肾上腺髓质细胞合成。
肾上腺髓质细胞受交感神经调节,可以生 成与释放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去甲肾 上腺素。

情绪变化幅度较大时,血液中NA含量显著↑ NA和AD→心率↑血压↑脂肪和糖元分解→ 甘油和葡萄糖→提高能量供应→ 满足情绪 表现时能量物质需要 同时下丘脑分泌 CRH→腺垂体分泌 ACTH→血液→肾上腺皮质C→分泌 NA AD为情绪活动提供充足能量代谢燃料。



假怒中枢: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 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动物敏感性提高,愤怒阈降低,对微小刺 激也表现出强烈情绪反应和极度夸大的攻 击行为 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假怒”的2种行为表现:一种是格斗和发 怒的表现;一种是逃走或恐惧的表现 “假怒”动物标本说明:下丘脑可能存在 着调节攻击防御和逃跑的特定系统。
心理压抑和肾上腺机能变化的关系




①有一组重要的脑调节机构通过下丘脑-边 缘系统对肾上腺起作用 ②压抑或恐惧时血浆和尿中AD浓度增加 ③ AD浓度有个别差异,有的产生生理疾病
④许多疾病加剧和恶化都与情绪激烈变化 有关。
去甲肾上腺素(NA)能够影响焦虑 蓝斑区主要分布的是去甲肾上腺素细胞,该区细 胞活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在控制动物焦虑水平 方面有重要作用。 长期服用利血平高血压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症,其 原因在于利血平能够使脑内单胺类递质(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下降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作用机理在于抑制NA的再摄取, 从而使突触后膜受体部位的有效NA浓度升高; 而治疗躁狂性抑郁症Li+盐,则可加速对NA的再 摄取,使突触部位NA的有效浓度降低,对防止狂 躁症的兴奋特别有效


⑴下丘脑 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 是情绪表达的重要中抠。 一方面,其下行联系通过脑干和脊髓传递 的神经信息引起躯体反应,另一方面,通 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引出广泛性的情绪 表达反应。


⑵额叶、颞叶 猴的颞叶皮层受损既表现出认知障碍,也表 现出许多情绪活动的变化。动物到处舔物、性行 为异常增强、对惊吓和恐怖刺激的反应却显著减 弱、变得温顺、驯服。


第二节 情绪的经典研究
一、情绪的经典理论 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情绪的丘脑学说 情绪的脑干激活学说 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⑴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1884年)


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或身体状态的知觉。即植物 性N系统活动的增强和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 相反减弱和血管收缩便产生恐怖感。 知觉→身体上的表现→情绪产生,如 哭→愁 动手 打→生气 发抖→怕

情绪激活学说和边缘系统学说的生理心 理意义

集中表达了情绪的现代神经生理学关于脑 高级功能的理论成果,把网状结构和边缘 系统的功能特点与情绪过程联系起来,不 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 据,还有 细胞生理学的实验依据。
二、情绪的经典实验研究
1、“假怒”动物标本 -- (脑切除法)

切除猫的大脑皮层(间脑水平之上)之后, 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 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猫弓腰 竖毛、 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 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 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 称为“假怒”
优点:说明内脏的反应是情绪经验的来源,重视 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缺点:忽略了高级CS对外周的调节作用。


⑵情绪的丘脑学说—卡侬提出( 1927年)

第一个把情绪定位在中枢神经系统 丘脑是情绪的中枢 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对丘脑有下行抑制作用。 当抑制作用解除时丘脑功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 正是大脑皮层抑制减弱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 丘脑的情绪冲动 一方面向上上行传入大脑皮层产 生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下行到内脏、循环系统就 产生情绪唤醒,产生生理反应,到运动系统就产 生情绪表达。

第二种模式是当代心理学普遍认为的,在信息处 理的过程中,先是对刺激进行认识,再生成情绪。 这种情绪反应与外界刺激有关系,也与个体的情 感类型、个性特征有关系。个体必须先知道刺激 的具体内容,然后才决定对该刺激生成何种类型 的情绪反应,可能是喜欢,或者是愤怒、厌恶等 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反应,一般是在人 类身上得到进化发展的情绪,如妒忌、得意、自 信、好奇、怜悯、羡慕、反感、羞愧、失望、懊 悔等等,都属于这种触发模式的情绪反应类型。
⑶情绪的脑干激活学说—林斯莱(1951年)

脑干网状结构是情绪产生的主要结构
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 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 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 绪状态。 这种理论认为脑干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 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 征。

⑷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帕帕兹、麦克莱恩


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等结构 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帕帕兹环路:在边缘系统中,从海马经穹窿→乳 头体→丘脑前核→扣 带回→海马。对情绪产生具 有重要作用。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 现有关,而扣带回和新皮层的联系与情绪体验更 为密切。
麦克莱恩认为海马和颞叶皮层在情绪的体验中更 为重要。

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一起参与应急反应。
“应急学说”认为:当机体遇到特殊紧急情况时, 包括焦虑、疼痛及生理功能异常,交感神经—肾 上腺系统将被调动起来,通过促进合成与分泌去 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提高其 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警觉状态,反应灵敏性提高; 并出现生理功能相应变化,如呼吸、心率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配,以利于机体同环 境作斗争或暂时度过危险时刻。
这种实验结果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似乎发现 了脑内的“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

实验发现,阳性自我刺激的脑结构并非愉 快中枢或阳性情绪体验中枢,任何一些脑 结构的切除都不影响自我刺激行为,所以 不存在“自我刺激”定中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