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科学与技术——复习提纲

学习科学与技术——复习提纲

学习科学与技术——复习提纲1.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一)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及其文化内涵:1.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有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多媒体,Internet。

2.多媒体计算机的两个显著特点:(1)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迅速拓展(2)使计算机更加人性化,变的简单易学,便于普及3.多媒体,Internet这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的文化内涵是:多媒体,Internet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二)人类学习方式及其历史演变:》1 什么是学习方式狭义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广义的学习:(哲学、人类学层面),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2.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在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能力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发展自身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改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

3.学习方式:生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此需要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来揭示不同时代生产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学习同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学习方式正是揭示了不同时代学习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我们可以从人类学习方式的演变中的三个里程碑进行理解。

4.. 人类学习方式的三个进程碑,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印刷术。

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信息技术。

5. 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也更困难目标到教学评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学生的素养、教师的素养、师生关系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显然,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更深刻地洞查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也才能从根本上变革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三)信息素养综合定义:?信息素养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这些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和五个方面:第一层次1)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2)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3)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4)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能力;第三层次】5)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四)E-LearningE-learning是使用因特网、网络处理和其它电子技术,便利、权衡、管理学习。

E-Learning的目标就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出大批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五)21世纪的能力素质①基本学习技能;②信息素养;③创新思维能力;~④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⑤实践能力。

2.学习概念经验学习的概念:借助各种符号体系进行的学习,这既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优势种不能离开学习的经验背景,并且必须在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中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巩固和提高。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概念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包含“学”与“习”两个环节,“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而“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

而且强调知行统一。

“学”:古代表达获取知识,提高认识的涵义时多用“学”字或“知”字,主要指各种直接与间接经验的获得,有时还兼有思的涵义。

—“习”:表达熟悉和掌握技能、修炼德行等带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时则用“习”字,“习”指巩固知识、技能,含有温习、实习、练习之意,有时兼有行的意思。

(二)古典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的主要异同:区别:1.古典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主要研究应答性条件反射行为(应答行为),这种行为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

基本观点是刺激------反应。

2.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斯金纳。

主要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操作行为),这种受到的是行为结果的控制。

基本观点:刺激----反应-----强化。

程序教学。

应答行为就是:不随意行为,有机体是被动的对环境作出反应。

换句话就是指某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

符合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操作行为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有机体主动的作用于环境。

换句话来说,操作行为指个体作用于外部环境以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它是个体自发的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发出来的。

(操作条件作用)联系与区别。

$1.古典行为主义者华生与巴甫洛夫。

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华生否认神经中枢在动物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它仅起联络作用。

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是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

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区别2.新行为主义与桑代克。

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不采用刺激替代的原理建立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从动物的多种反应中选取预期反应,每当该反应出现即给予奖赏,从而加强其以后出现的机会。

(三)皮亚杰的认知学派对格式塔学派(结构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皮亚杰认知学派的学习的定义: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其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将这种动作协调结构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图式)。

这种内化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同化是主体在活动中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变,并把它们纳入主体原有图式中,从量上丰富和发展原有图式;顺应是当原有图式容纳或同化不了客体或主体动作经验时,在主体自我调节之下改变原有动作结构产生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在同化和顺应交替进行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图式得到了建构和发展,从而使主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达到新的平衡。

(四)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的关于学习的理解: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这种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二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这种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形成于人的外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逐渐内化,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理过程和结构。

心理学对学习理论的定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六)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两个里程碑:一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教育和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建立现代大教育观。

二是1996年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面对急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必须围绕4种学习能力重新设计未来教育目标,即:学会求知(learn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共处(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 to be),也称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

、(七)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本质:学习是人类(个体或团队、组织)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要点:学习不仅是人所特有的活动,而且是个体化、社会性的活动;学习的内容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掌握客观规律;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使个人身心获得发展,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八)大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学习的内容是广泛而全面的学习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学习的形式和途径应该多样化学习是全身心参与的活动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拓展学习的时空观注重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3.人是如何学习的。

(一)专家与新手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差异;差异表现在感知觉识别、记忆表征、提取三个方面。

1.对专业知识感知和理解水平、模式识别的差异感觉:是对信息的觉察;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及其意义的解释模式识别:我们把环境与客体统称为“模式”。

模式识别是指某些特征性问题一旦被认识就会促发某种特定的解决方法。

如认人。

~专家对信息感知敏感,认知组块信息量大(7±2个组块),且以组块为单位(如人);知觉深刻;模式识别----能一目十行。

这一方面要求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对信息的有意义的信息模式识别能力。

2.对专业知识记忆表征、思维加工和深度解读能力的差异专家在知识组织、记忆表征上的特点:围绕核心概念和“大观点”来组织和记忆知识,形成一个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刚网络,,以此进行辨别、推理与评价。

专家利用解决问题的原理对问题进行分类。

3.迅速灵活地提取应用相关信息能力的差异人的信息加工是靠产生式系统来实现的。

在此系统中,一个条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

这个系统即是一个问题解决程序,又是一个认知的历程。

其突出的特点是认知活动的整体性、内在性、概括性。

由于专家是的知识库是条件化的,即是一个产生式系统。

(二)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学习即信息加工人的学习与记忆是由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过程。

(书本P84图)(三)元认知的涵义元认知,简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和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围。

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元认知的结构: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三者关系:(P107图);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方法:1、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知识2、自我提问法3、同学间相互问答4、善于反思和总结5、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训练(三)如何科学地解读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也不是终极真理;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主体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2)学习包括建构意义和建构意义系统两个部分;(3)建构意义的至关重要的活动是人的智力,它发生在人的大脑中;(4)学习是一种个体与社会活动的统一;(5)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人类的学习不能离开生活而存在;(6)个体学习需要先前知识的支持。

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能够学习的就越多;~(7)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8)学习是一种意义获取。

因此,学习必须围绕个体将要从事的意义建构(Construst Meaning)开始。

(9)部分的理解有利于整体意义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