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
内容提要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因此,当前的国际战略形势是总体趋向缓和。
但是,由于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而导致的局部冲突仍然时起时伏,国际战略形势依旧复杂多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
我国在对外关系上,仍然是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面临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必须要随时准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求和平与发展,集中精力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
当前国际环境战略形势对外关系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国际的战略形势:
从经济发面来说,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的客观趋势。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
1.资本的国际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迅速发展,资本流通越来越快,而且主要表现在资本的流通上面已经没有了地域的界限,而是全球性的资本流通。
2.贸易的国际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度报告》统计,1992----1999年世界贸易量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
1997年世界贸易增长9.7%,世界生产增长了4.1%。
1998年和1999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贸易的增长有所回落,分别为4.2%和4.6%,但仍然高于世界生产增长率的2.5%和
3.3%。
其他各方面资料也都显示从9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贸易已经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
3.金融全球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普遍的取消或放松金融管制,各国间的金融流通和交流也越来越广泛,这不仅表现在金融领域个部门间的交流,还表现在各专业金融领域相互开放,而且各国都扩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允许外国金融或非金融机构更多的参与和介入的机会。
4.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跨国公司是当代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他们的活动涉及世界经济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
可以这样说,这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跨国公司,正像纽带一样联系了各国的经济,也是经济全球化得以迅速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它对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利弊两面性的,同样,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利与弊铸成的“双刃剑”,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我就再不在这里一一赘述呢!
还有,就是随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所以的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特点。
但是,虽然经济向全球化发展,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却严重的不平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
比如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唯一经济超级大国,就垄断着世界经济的大部分领域。
这就给其他大多数国家的发展无形中形成了障碍作用。
还有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处在相对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低收入和不发达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
纵观中国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对外贸易,就曾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层层阻碍。
与欧盟很久以来就关于纺织品受限的问题至今仍未达成有效性的意见。
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美国抓住中国对其的贸易顺差牢牢不放,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
针对一系列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不仅要看到机遇的存在,更应该看到挑战的存在。
因此,不能只是简单的依靠外贸,外资来发展经济,还应该注意着力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引进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同时,要注意与中国的国情相符合。
“取之于鱼,不如取之于渔”,在引进的同时,更应该花大力气,注重创新,要有自己的东西!因此,重点发展国内的科技才是重中之重。
当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多变,多极化、全球化与信息化量变累积和加速效应凸显,冷战后国际秩序酝酿重大调整,中国与世界互动日益紧密,国际角色更加吃重。
一、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空前增强。
首先,美国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
美国举债消费无度以致债台高筑,金融创新与投机过度且监管严重缺失,加之对次贷危机处置不力,致使房价续跌、信用违约激增与信贷紧缩,最终引爆金融海啸,美国五大投行与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等破产、易主或改行。
美国金融危机迅即蔓延世界,全球资产大幅缩水,发达国家已全面步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速严重下滑。
其次,各国紧密联手救市,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之争激烈。
美欧日已累计投入数万亿美元救市,主要经济体连续同步大幅降息,七国集团、20国集团、IMF等成为各国协调应对危机的平台。
危机凸显美国支配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弊端,欧盟与“金砖四国”等力主变革、强化监管并减少对美元过度依赖,各方围绕国际金融新秩序激烈博弈。
二、主要大国力量消长与战略态势转换加快,多极化明显加速。
首先,美国内外交困。
伊拉克、阿富汗战事与“反恐战争”久拖不决,新兴大国群起,金融危机削弱美国软硬实力,布什执政“末日效应”加剧,美国被迫加速转向大国协调与多边机制,民主党“新政”势必收缩战线、更多关注国内难题。
其次,“多强”更加主动进取。
英、法、德纷纷推出国安战略、强化对外战略谋划,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俄格冲突、伊朗核问题等热点上表现突出。
俄罗斯“梅普组合”振兴经济与对外出击并举,在能源、军控、金融、地区热点等举足轻重。
日本坚持联美与重亚并举,力争大国地位。
印度多管齐下,“身价”看涨。
再次,传统与新兴大国复杂互动。
美欧加强协调应对新兴大国崛起,同时围绕金融、气候等主导权激烈争夺。
俄格冲突、北约东扩、东欧反导、俄罗斯高调重返拉美彰显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深化。
美印批准核协议、日印签署安保共同宣言,彼此相互利用、提升战略关系。
西方对华强化防范与利用两手,着重以“大国责任”施压。
“一超多强”格局量变显著加快,
多极化提速。
三、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态势,周边动荡与风险加剧。
首先,大国地缘争夺加剧。
美国控制伊拉克、增兵阿富汗、渗透巴基斯坦、力推北约东扩与东欧反导部署、强化亚太军事同盟与前沿部署、扩张海权,凸显其以大中东反恐为重点、兼顾东欧东亚两翼以遏制俄罗斯与中国、称霸欧亚大陆与海洋的地缘野心。
俄罗斯凭借对格鲁吉亚反击强力反制北约东扩与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呼吁订立新的“欧洲安全条约”,在独联体、北极与西太更趋活跃。
欧盟稳步东扩,打造“地中海联盟”、争夺对非洲与中东影响力。
亚洲经济崛起引发大国加紧角逐亚洲,美国欲构筑美日印新三角、加大对南亚东南亚投入,日本拉拢印度、渗透东南亚、强化海权,印度坐大南亚与印度洋、多方出击。
大国地缘争夺更向太空延伸,太空竞赛持续升温。
其次,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不已,热点更趋复杂。
转型困境、政争加剧、治理失效、经济恶化与外部干涉交织,致使阿富汗、缅甸、朝鲜等政局不稳,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政权更迭。
“三股势力”再度猖獗,南亚频发重大恐怖袭击。
“朝核”因朝鲜政局生变可能反复,“伊朗核”僵持不下,印度与巴基斯坦围绕如何应对越境恐怖活动分歧严重、矛盾激化。
四、全球性非传统安全挑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供不应求。
首先,各类问题集中爆发。
缅甸风灾、中国四川地震、印度大洪水、北美飓风等大灾不断,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气候、能源、粮食与金融四大危机环环相扣、接踵而至,投机炒作致使原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数度暴涨,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
亚丁湾、红海与马六甲海峡等海盗肆虐。
其次,全球治理备受掣肘,多边机制急待强化。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时间过半,发达国家食言发展援助等致使反贫困任务犹艰。
巨灾不断呼唤多边救灾体系,大国趁机干涉企图与弱国防范心态严重致使救灾低效。
金融资本无限扩张与兴风作浪,全球金融衍生品恶性膨胀,美国滥用美元霸权转嫁危机,国际有效监管难以到位。
全球变暖加剧,发达国家极力推卸责任,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与减排两难,“后京都协议”博弈激烈。
安理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战后机制与八国集团均被指陈旧,“增加新的常任理事国”、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吸纳新兴大国进入八国集团、改革多边机制以实现公平高效的全球治理呼声高涨。
五、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提升。
首先,冷静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成功举办重大外事活动,执政与外事能力增强。
党中央强化内外统筹,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夺取抗击年初冰冻雪灾与“5·12”抗震救灾胜利,有效处置“3·14”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风波与“问题奶粉”事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从容应对金融危机,风险管理与“危机外交”能力增强,以人为本、开诚布公、与人为善的中国形象更加鲜明。
排除反华势力干扰破坏,成功举办奥运会与残奥会,亚欧峰会备受瞩目,“神七”宇航员顺利出舱,综合国力与大外事能力显著提升。
其次,积极应对国际热点,“负责任大国”更受世界倚重。
稳步推进朝核、伊朗核、气候、苏丹、缅甸、津巴布韦等“棘手”问题的公正解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力所能及责任,成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信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