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学基础说课稿2

测量学基础说课稿2

《水准测量》课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准测量》。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汇报。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测量》是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十三五规划”教材,是园林专业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核心课程。

本教材包括部门,本节课内容是选自该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2、学情(知识储备及认识能力)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园林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对测量仪器感兴趣,动手实训积极踊跃,但是计算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还不强。

学生普遍存在对实际操作过程模糊,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加强。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岗位任务要求,本次课程确定了三方面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三、基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为:水准测量基本原理的讲解,会用高差法计算两点间的高差;会用视高法计算前视点的高程,并且知道视高法的使用条件。

难点为: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四、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课件更清晰、更准确地展示仪器操作方法。

演示教学法:教师实际操作仪器,演示测量的方法步骤。

任务驱动法:布置测量任务,验收测量成果。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学内容。

学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阐述具体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
1.课程导入
首先对于水准测量原理的讲述,我告诉同学们水准测量即是测两点间的高度差以及一点相对于另一点的高度,在黑板上直观的画出了塔尺与水准仪摆放的位置如图1,这样提炼了关键点,一目了然,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内容,使得原理易于被大家所接受。

图 1
2.教学过程(1)附合水准路线。

(2)闭合水准路线(3)支水准路线。

接着是水准仪的构造与使用,利用课件图片展示说明每个部件的作用及整体使用方法,然后手拿水准仪围绕同学们转,保证每个同学能直观的看到,使他们脑海当中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在进行施测方法训练时,我先在黑板上对三种水准测量路线在黑板上进行模拟,并详细讲解如图2,接下来让每位同学逐个练习水准仪的安置方法以及调焦,然后五人一组在教室内选定两点模拟高差测量,接下来室外实训当中大家先做一遍,我发现大家集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再在室外定点测量,做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比。

图 2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1.课程考核方式
2.教学效果分析
在第一次水准测量室外实训过程中,同学们普遍存在水准仪放置位置不合理,测量两点间距离选取过小,点的定位不能反映高低起伏的情况,随意挪动三脚架,记录数据不规范的问题,不能将课堂上,或者说黑板上的内容灵活应用于实训当中。

经过一到两次的室外测量,我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了纠正,并对测量过程又详细叙述了一遍后,在以后的实训当中同学们的操作已基本符合流程,除个别小组外,其他小组所测数据精度都达到了要求,误差也处在允许的范围以内,效果良好。

3.今后改进的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灵活运用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过程应当加强基础知识的强化,可以以测验、问答、作业的形式巩固基础。

可以增加实践教学学时,让同学们多练,多操作,不断提升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以上,我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对《测量学基础》课程的有关分析和教学思考。

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指正。

谢谢大家!
本教学班共有50名同学,在做水准测量实验过程中,我利用现有的12套仪器,将学生分为12组,每组4人(有2个小组5人)进行测量。

实际操作过程中每组人数较为合理,能保证分工明确,使得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测量的各个环节当中。

数据以每组同学共同测量商议的结果为准,大大减少了误差,并由每组成员共同进行数据分析与误差校核。

本课程虽暂未实施课程改革,但本课程涉及的实验实训内容较多,尤其在第三章水准测量,第四章角度测量和第五章距离测量当中需使用不同的仪器,进行包含多种数据的测量及误差分析。

整体教学遵循“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原则进行设计,针对实训部分内容,我采用先展示,再模拟,最后实际操作的过程展开教学,让学生逐步学习,一点一点掌握,最后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针对后面测量误差及控制测量部分的内容,相对偏理论一些,在学生会用方法以后,找例题,找数据,让同学们不断在实际中练习,然后反过来验证理论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