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三篇【 - 初中生物说课稿人教版】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 ___要这样教”。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植物的无性生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 ___培养。
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内容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
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 ___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
所以本节课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___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现在许多高校都有 ___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
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形象地感知 ___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 ___培养实验室。
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 ___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考试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能力。
【保底能力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 ___培养技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能力。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1)准备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
(2)准备天竺葵。
(3)提前录制芽接与枝接的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式导入法:【保底教学】因此处内容已讲过,因此提问时,着重提问班里的后进生,拟采用两大组pK形式进行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为两大类: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因此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学】:“卵”易错字,找后进生到讲台上书写。
2、谈话式导入法[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听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那同学们想想这就话所描述的柳树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呢,还是由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呢?[生]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
[师]没错,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必须依靠种子生长发育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才可以,无性生殖同样能长成岑天大树。
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
[新授]:(一)植物的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师]学生自学课本p39“植物的营养繁殖”内容,约1min。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甘薯、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学们,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生]甘薯根;马铃薯、草莓茎;落地生根叶。
[师]很好,那么根、茎、叶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生]营养器官。
[师]没错,像这种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
【注】落实学生笔记。
嫁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40-41页中的“嫁接”,约2min。
1、读图识嫁接利用多媒体,展示“嫁接” ___,让学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 ___要嫁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 ___有什么特点?[生]整棵树由两部分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细致,这就是“嫁接”的结果。
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详细介绍课本p41页所展示的 ___中,接穗与砧木的特点。
)接穗(柿树):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强。
砧木(君迁子):耐寒、耐寒,但果实小、产量低。
[师]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 ___要嫁接呢?[生]获得更好的遗传性状,生长速度快。
2、学生分组实验:【能力教学】【注】强调实验安全,小心用刀。
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蔷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尝试进行蔷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实验过程:①学生观看老师提前录制的相关实验视频。
②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左右两大组进行pK。
【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班级储值金卡。
3、教师提问: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②新生出的枝条开花结果后是水蜜桃还是毛桃呢?扦插1、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实验。
2、教师提问:①扦插在剪取茎段时, ___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水平: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 ___。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压条1、教师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压条的概念与过程。
2、教师提问[师] ___要剥去半圈树皮?[生]在剥去树皮的部位积蓄有机养料,促进生根。
及时巩固:1、以图区分嫁接、扦插与压条。
2、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能力教学】此处为重点内容,注意启发学生,并落实学生笔记。
3、营养繁殖的优势?①保持了母体的遗传性状;②比种子繁殖快。
练一练1、营养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D)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B、能否进行细胞*C、能否形成生殖细胞D、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2、一枝原来开红花的碧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碧桃树上,新嫁接的枝条开花的颜色是(A)A红色B白色C粉红色D红色和白色3、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保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 ___培养知识延伸——利用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七、随堂检测(一)、基础达标1、把马铃薯切成小块种在土壤里,这种繁殖方式叫做()A.压条B.嫁接C.扦插D.营养繁殖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后接穗接出的果实味道是()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适中3、下列各项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A.利用根繁殖B.利用茎繁殖C.利用叶繁殖D.用种子繁殖4、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益处有()①繁殖速度快②后代性状一致③短期内可以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种的退化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二)学考体验1、(xx福州)“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种2、(xx济南)下列哪一种繁殖方式不能保持果树原有的优良性状?A扦插B嫁接C压条D用种子繁殖3、(xx东营)素有“水果”称谓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
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
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A种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营养繁殖八、板书设计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材料:根、茎、叶营养繁殖方法:扦插、嫁接、压条植物的无性生殖___培养篇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
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有利的一面: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 ___、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教法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
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课前准备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
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
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 ___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⑴提出问题: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⑵作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a、提示: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
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