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哪部着作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什么《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研究座标:强调文学研究要从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读者(欣赏者)四个角度进行,这就是着名的“四要素”说。

2、模仿说与表现说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特点,西方有古老的“模仿说”。

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祭司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现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模仿说的文学观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是人的“行动和生活”。

显然,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他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那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对主体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

中国古代文论倾向于表现说。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与上述的观点非常接近,特别是“诗缘情”的认识,不仅注意到主体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而且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特质的认识。

(1)“言志说”。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诗以道志”。

(2)“缘情说”。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由于叙事文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产生的比较晚,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

表现论是近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

(1)情感表现说。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2)本能表现说。

弗洛伊德:“艺术即做梦”,是作家愿望的实现。

合理性与不足:本能表现说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丰富的心理蕴涵,对文学的性质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

但片面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性,忽视了文学与广阔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中国“感物说”:再现与表现说的会通3、文学起源的学说观念有哪些在文学起源的问题上,主要四种学说,即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1、什么是文学文本“文本”也被称作“本文”,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

用利科尔的话说,“‘文本’就是任何由书写所固定的下来的任何话语”。

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使文本与其所表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与作家意图的关系,成为解读文本的焦点。

2、文学体裁的分类,三分法、四分法的哪些“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即将文学文本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类。

三分法至今流行于西方文论界。

“四分法”就是把一切文学作品,根据它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的基本点,进行归纳分类,分别归人四个大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这种分类法在我国比较普遍地被采用。

文学的形态类型1、文学史上出现过哪几种文学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2、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表现的“真实性”。

要求文学在表现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是“写实性”的标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

为了追求艺术表现的客观性和真实感,现实文学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

因为具体情景、特别是细节描写的准确,最容易让人忽略艺术加工的痕迹而产生真有其事的感受。

艺术表现的具体、细致和准确,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和真实感。

2、“客观性”。

表现形态上的“写实性”源于主体创作态度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实现“真实性”的前提和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

“客观性”要求作家必须忠于现实生活,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所以高尔基给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为此,现实主义文学在把握时,尤为强调作家要对生活现象做细致入微地观察,强调作家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去表现生活。

3、文学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进入20世纪之后,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且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4、叙事学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西方叙事理论在20世纪随着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迅速发展起来,最终形成对现代小说研究影响深远的叙事学。

叙事学研究将小说视为一个独立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客体,根据一定的模式,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小说内部各种成分及其之间的关联,主人公、叙述者、叙述方式、叙述行为等叙事构成要素是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这些问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论述,各种叙事理论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术语和理论。

但是叙事学研究一般都涉及三个基本层面:故事层面、叙述层面、文本层面。

故事层面呈现为前后有序的事件,是作为文本的叙述内容而存在的,其关键问题是小说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叙述层面指文本的创造性叙述过程和叙述行为,涉及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者的分类问题;文本层面是叙述行为的物质化结果,主要讨论叙述时间、叙述观点、叙述距离等问题。

叙事学:指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等形成的叙事理论。

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有的叙事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

它发展了传统的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

文学创作1、什么是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呈现,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所显示出来的稳定而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它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上面而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2、文学原型的含义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或意向。

比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月亮、香草、石头等原型,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

3、创作灵感是指创作过程中由于思维紧张、情绪高涨而导致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对创作的认识和作家的想象而言是一种飞跃。

灵感的发生具有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4、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区别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响。

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常为俗世功利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5、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古代文学流派举例: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江西诗派豪放派婉约派唐宋派竟陵派桐城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小说流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鲁迅的影响下,以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主,产生了“乡土小说”派。

以创造社成员为主,产生了“自我小说”派。

30年代初在上海形成了“新感觉派”,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

30年代还出现了“社会小说流派”。

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个名声很大并引起过激烈争论的文学流派——“京派”。

1文学流派的特点2文学流派的形成标志文学流派形成的必要条件:群体在艺术和思想上相近的见解,形成了群体共有的创作特点,有标志性的创作成就。

文学流派和文学社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文学流派的形成方式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1、“有心”:以自觉组织文学社团的方式形成流派。

但社团≯流派。

2、“无意”:没有社团组织形式,或“流派宣言”的标榜,却因为有群体特色而被人们视为流派。

4、文学流派对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文学流派以自己的创作显示了流派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影响;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竞争,形成了文学活动的多样多元的格局;流派活跃是文学繁荣的表征。

文学接受1、文学消费的含义文学消费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情况下,人们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和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进行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尧斯伊瑟尔尧斯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作反映的环节,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的力量。

”尧斯举了一个例子:费陀的《芬妮》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伊瑟尔的观点“空白”理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结构上的“空白”,它存在于情节、对话、生活场景、人物性格、心里描写等方面,这些“空白”所造成的作品的许多不确定性,它们召唤着读者以创造性想象去填补。

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指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理解能力所构成的、对其接受活动具有制约性的意向结构。

是读者在阅读之前或者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所形成的既定心理图式(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期待视野构成了接受可能实现的限度,是接受者感受、理解文本的基础。

4、恩格斯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恩格斯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当作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恩格斯《致拉萨尔(1859/5/18)》:“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你的作品的”恩格斯并没有进一步具体论述,从恩格斯提出的语言环境可以解析出其意义。

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一方面是文学作品,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把作家作品放进他所产生的历史时代,站在时代社会的要求去评价作家作品的价值;一方面则是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相关主题